遨游太空的浙大皮卫星,你好吗?

发布时间:2012-11-06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日前从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正式参与由欧盟出资支持的太空探测项目“QB50”,该项目将组织全球50所大学研制50颗重量3公斤左右的皮卫星,计划2014年发射入轨。那么,由浙大研制、已在太空运行两年的我国首颗皮卫星“皮星一号A”,一切可安好?皮卫星,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偶尔调皮
    
    
八个魔方垒成一个正方体,有多大?
    
    
答案可以是,一颗“皮星一号A”。不过,它会更重一些,3.5公斤。
    
    
由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研制的皮卫星,也是国内首次发射成功的公斤级卫星,两年前的中秋节那天搭上“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便车”,顺利进入太空。
    
    
在微小卫星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皮星一号A”卫星的孪生兄弟---备份星:它是一个边长15cm的立方体,外身披着36片太阳能电池,其中对地面的一角安装了一个由该校光电系研制的360度视场全景相机,用于成像实验。
    
    
“皮星一号A”卫星位于离地球表面640公里的轨道上,每96分钟绕地球一圈。每天中午,它们会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有一次通信联系,传回轨道定位、健康数据、拍摄的图像等信息。每隔一段时间,研究中心会从卫星测控中心取回数据。粗粗估算,“皮星一号A”积累的数据已有10G之多。
    
    
当然,“皮星一号A”也有“调皮”的时候。去年上半年的一天,卫星测控中心向“皮星一号A”发出信号,然而却没有得到回复。一天,两天……还是没有信息。到了第三天,卫星自身的故障恢复机制终于起了作用,通信得到恢复。金仲和分析,卫星可能被宇宙射线击中,导致星上计算机失灵。“一年左右时间,出现一次这样的状况是正常的。还好,只‘调皮’了一次。”

揽新活儿
    
    
“皮星一号A”的顺利运行,为浙大微小卫星研究中心赢得了一张通行证。
    
    这张通行证就是参与由欧盟资助的“QB50”项目。项目由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所发起,欧盟将挑选全球50所高校各自独立研制1颗皮卫星,由一个运载火箭将这50颗皮卫星同时发射到离地面320公里的轨道上,实现对90至320公里高度上大气层物理特性的探测研究。
    
    此外,欧盟抛出了一个诱人“承诺”:为每一个卫星免费提供有效载荷,许诺购买一个运载火箭将50颗被选中的卫星发射入轨,而不收取任何费用。预期发射时间为2015年上半年。
    
    研制皮卫星的难题如今已被攻克,而将皮卫星送上太空则并非易事。虽然全球已有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研制了皮卫星,但目前全球发射入轨并在太空运行的皮卫星仅几十颗。
    
    “50颗皮卫星在天空分散开形成一批‘人工流星’,纷纷将测量数据传向地面,多么壮观!” 金仲和有些激动地说。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研究机会:一方面,这些皮卫星将探测人类从未有机会仔细测量过的高层大气情况,为高层大气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样本;另一方面,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50所高校师生同步研制相同功能的皮卫星,在过程中不断交流讨论,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从课堂到太空
    
    
皮卫星的命运正一点点被改变。
    
    作为公斤级的微小卫星,皮卫星一开始被定义为“教具”,作为国内外高校航空航天专业的教学实验。近十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皮卫星更多地出现在技术试验领域,承担大卫星基础试验。如今,皮卫星研发周期已缩短到1-2年,甚至出现了数周完成组装发射的皮卫星。
    
    那么,接着下一步吧——让皮卫星进入更多的百姓生活领域。
    
    制造一颗皮卫星成本仅几百万,时间仅需几个月甚至可以缩短到几天,发射也只需短短几天,在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非常时期,它能够担当应急通讯、灾害勘测等多项职责。
    
    在欧美国家,皮卫星已开始在通信、遥感、海洋探测、天文观测等领域涉足:“比如舰船定位、危险品运输车跟踪、对地观测等,大卫星能做的,皮卫星也能做到了。”金仲和说。
    
    “未来,中心还将结合学校多学科资源,以皮卫星为试验平台,将浙大各学科的基础研究成果引入航天领域,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浙江大学副校长吴朝晖说。据了解,在浙大新一期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中,大学生将有望自行组织队伍,研制属于自己的皮卫星,通过这一培训可以为我国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时大学生的加入将会为航天领域带来更多创新思想。
    
    (本报记者 李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