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工仪式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据悉,这是全国首家大学艺术博物馆,计划于2015年开馆,届时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这里的藏品不一定很值钱 但一定要有历史文化印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美术馆或文物陈列馆,它兼具教育功能,服务浙大教学,因此该馆的收藏重点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时代艺术的代表性样本,不以作品艺术品质为唯一标准。换句话说,该馆藏品不是多值钱,也非拍卖会上最贵的藏品,但它具有特殊意义和历史文化烙印。
浙大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缪哲解释说,比如,一件青铜器的作品价值百万,而制作这个作品的模子或许不值钱,但它却有收藏价值——看到这个模子,或许就能明白青铜器是如何造出来的,那个朝代人们的创造力和文化思想等。
目前,该馆有三种收藏渠道:国内公共博物馆及相关机构的划拨与赠予;海内外收藏家赠予;该馆基金购买。“今后藏品的搜集,应该是浙大学科所需,公众和学者感兴趣,经费所能承受的。”缪哲说。
建成后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从功能、空间、设施而言,将是一座国际高水平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今后,浙大艺术史的大量课程将在该博物馆内进行,还会开设类似的体验式教学,如讲到瓷器文化,也许学生能动手摸一摸瓷器、瓷片。
它不是普通的艺术馆 而是基本的教学设施
据了解,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制度,在美国较为盛行,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美国主要大学都有艺术史教学博物馆。哈佛、耶鲁还不只一家。它是大学施行“通识教育”的直接结果。浙江大学自前些年起,正在本科生中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人类文明史教育。
“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以两种形式保存的:文字史料与视觉史料。”缪哲说,在后者中,艺术品、有工艺价值的实用品以及建筑等,是最主要的类型。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信息,需要一种特殊的观看训练,必须从实物入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博物馆与图书馆、实验室一样,都是大学基本的教学设施。除本科生通识教育之外,教学博物馆通过其收藏与借展,也为教学与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并通过学术展览、学术展览图录的出版等,为其研究成果提供发布的新平台。
计划2015年正式开馆 有望向公众免费开放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全馆分为博物馆区与学术区,由国际著名博物馆设计机构纽约Gluckman Mayner Architects设计。
该馆主体由三个横向(东西)的条状结构组成。三者又由若干纵向的廊道结为一体,从而构成一类似手卷之隔水、画心与尾跋的三段式结构。
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宣传册尾页,有一幅地图标注该馆的具体位置——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南端,该区域是校内校外接壤的区域。该馆西侧是花蒋路,南侧是余杭塘河。今后,公众可以通过花蒋路的地铁口和余杭塘河的码头,顺利找到该馆公共入口。
“该馆将向公众免费开放,至于免费的程度和形式有待商榷。”缪哲坦言,服务于大学师生教学研究外,教学博物馆也服务于社区及更广泛的公众。通过教学、学术展等教育项目的开展,它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普及给一般公众。
(本报记者 方秀芬)201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