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时间11月7日下午,作为“德国浙江大学周”重要活动的中德校长论坛在柏林市政厅举行。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与柏林工业大学校长Steinbach、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Brigitta Schütt、柏林洪堡大学副校长Peter Frensch以及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校长Hans Müller-Steinhagen、慕尼黑大学副校长Ulrich Pohl、基尔大学校长Gerhard Fouquet、哥廷根大学副校长Hiltraud Casper-Hehne、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Thomas Hanschke等10所高校的校长,与德国文教部、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前秘书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Erich Thies一起,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相关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论坛上,杨卫与Hans Müller-Steinhagen还分别代表浙江大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署了两校间开展校际交流合作的框架协议。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陈子辰、副校长来茂德、罗卫东等参加了论坛。
以科研促教育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的科研与学校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Peter Frensch认为,大学应该在重视科研的基础上开展教育。他说,目前社会上评价一所大学的好坏,首先是看这所大学的科研做得如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以卓越为理念的精英计划,之后才有了成为“精英大学”的资本。“我们希望学校的科研工作者能集中精力对付自己的科研,推动学校往更高层次上发展。与此同时,对于本科生要尽早地鼓励他们接触科研,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从而达到用科研促教育的效果”。
杨卫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业与德国高等教育存在类似之处,特别是对于“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来说,科研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高校之间的比较很大程度上与科研有关。不同的是,中国高校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既承担科研任务,又要完成教学指标。“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即最能干的教授会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科研上,因为那里有足够的‘诱惑’,而忽视教学”。
大学排名之争
社会上流行的大学排行榜有无可取之处?Erich Thies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大学在科研和教学上的程度,但排名的标准不一定对每一个大学都适合。Brigitta Schütt也认为大学的排行有一定的需要性。他说,现在全球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被”联网,排名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很多指标并不能用数字来简单比较,但众多的排行榜可互相补充,多样性的指标又补充了排行的不足。
Steinbach不赞同进行大学排行。他认为,大学按照需求的不同,已经分成了大众化的大学和精英化的大学,这两种性质的大学是没有可比性的,不管哪种形式的大学排行榜都是无稽之谈。“起码对于德国的高校来说,大学的排行在学术层面上是不重要的,更多地是政治层面上的要求”。
杨卫说,中国对大学排行的这一概念出自民间,而非官方。他介绍,当时的排行榜雏形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做的一项研究,初衷并不是想把大学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检验中国在实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后取得的成效。
校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双赢
如何看待大学与大学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校长Hans Müller-Steinhagen介绍,德国有三大高等教育机构,一是职业高校,二是大学,三是校外研究机构,这三个教育机构的立足点不同,但都是极重要的教育机构,对于彼此的意义也非常重大。他认为,校外的研究机构不仅能够给大学里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经费,让在大学里的研究人员能够专注于自身领域的研究,而且还可以共同负责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研究的成果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可以为校外研究机构所用,形成了双赢的关系。
Peter Frensch认为,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合作,能充分解决大学科研经费不足的困难,同时也让教师和教授从因为研究经费不足而导致无法继续研究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但合作势必会让大学在开展研究方面受到校外科研机构的威胁,中国有句古话,叫“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对这样的合作作出一些限制。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