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偌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却不懂如何欣赏眼前的文物。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之间,似乎总有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近日正式开工,这座将于2015年竣工的国内首座教学博物馆,或许将成为真正拉近普通人与艺术的有益尝试。
一座博物馆,将如何承担起教学的责任?这座占地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今后将成为浙大学生艺术课程的课堂。在这里,展览品将不再尘封在玻璃橱窗里,他们会走出“深闺”,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缪哲看来,这相当于真正把一个个艺术上的“莫高窟”、“大明宫”请进校园。
“如何看待一个过去的普通生活器具?一个做青铜器的模具?”缪哲说,在未来的浙大艺术课堂上,这些往往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东西,也将成为学生们步入艺术殿堂的阶梯。
如果去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艺术馆,你所能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国、一地或一时文明的熏陶,而在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西方的、东亚的、东南亚的,甚至美洲哥伦布时代的文化都可能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把不同的文明摆出来,才能看出文明的多样化,学生才有不一样的胸怀。”
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致力的,就是释读视觉史料中的创造力,破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这是一种被称作“视觉识字”的训练,而这也正是与浙大倡导的“通识教育”相契合的一种训练模式。
艺术史教学博物馆在国内尚属新鲜概念,但它在世界许多大学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早在19世纪,美国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概念。目前,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美国主要大学都建有自己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
和国外高校的博物馆一样,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虽建在浙大校园之内,它也同时承担着向公众普及艺术常识的责任。在这里,会有开放性的讲座、研讨会、电影和表演,“我们会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举办活动,让这个博物馆成为杭州文化资源的一部分。”缪哲还展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各个高校都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让它教会学生和公众如何懂得艺术,懂得历史。
(20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