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华:大学生更需学习对接社会

发布时间:2012-11-13来源:新闻晨报


    最新 《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报告》日前发布,报告称,大学生无论在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上,依然存在不适应问题。
    
    据《法制晚报》报道,这份报告由北京市教委 “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拓展”项目组发布,调查显示:大学生不适应职业体现在工作喜欢度、工作开心度、工作跳槽频率、实习就业率、毕业生创业率等方面,超六成职场新人表示不喜欢目前的工作,57%的人毕业后变动工作两次以上;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的情况看,对口的占55%,不对口的占45%。这个项目组的负责人表示,造成大学生不适应的根源在于大学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和错位。
    
    问题在于,大学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来适应社会需求。这关系到对大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问题怎样理解。
    
    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对工作、生活不适应,是正常现象。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的,对社会、对自身都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用相当长的时间找到与自己性格、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可以理解。
    
    要说大学生就业与自己专业对口与否,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45%的不对口率并不算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正常的呢?这与对大学教育的理解有关。大学不同于技工学校,技校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操作性技工人才,学校对他们进行的就是操作性训练,如果技校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工作,那可以说是技校教育的失败,而大学并非如此。
    
    从人才去向的角度来看,大学教育并不是为具体的企业培养人才,而是为全社会培养人才;培养具体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那是企业自己的事,企业应进行针对性培训。基于为全社会培养人才这一目的,我们知道,社会是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那么大学培养的就应该是具备应变能力的“通才”。所谓通才,不仅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更要求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果这一培养目标达到了,适应社会就不再是问题。年轻人步入一个新环境,关键是在不适应时,知道如何应对,具备学习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的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自然会克服困难,逐渐成长为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心态健康的职场人。
    
    如果说面对大学生不适应社会这一现象,大学有需反思之处的话,那么重点或许是大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在这一意义上,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接轨,显然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如哈佛、剑桥这些创办了几百年的大学,在专业门类设置上几百年下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国的大学如果仅仅把注意力放在热门专业的设置上,未免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生要经过四年的学习才进入职场,在今天看来非常热门的专业,四年后未必还在市场紧俏。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有必要与社会的变化接轨。
    
    在这一意义上,大学教育与技校不同,它并不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大学也与企业不同,不能只盯住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大学教育有必要回到通才教育、人格教育的目标上来。只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了基础性的专业知识训练,养成了健全的人格,以不变应万变,进入社会后短暂的不适应自然不足为虑。
    
    (苏振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