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1月28日电(记者 朱涵)记者27日从杭州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了解到,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通过一组高保真采集设备已完成50余幅敦煌石窟壁画的数字化保存工作。
敦煌石窟壁画数字资源库建设工作自2010年开始启动,由敦煌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共同设计并实施,资源库计划在三年内完成60个石窟壁画的数字化工作,设备与软件的研发工作主要由浙江大学承担。
敦煌的石窟艺术因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深邃的内涵和精美的艺术价值享誉全球,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但由于敦煌自然环境恶劣,壁画材质脆弱和人为影响,敦煌石窟艺术正逐步老化。
“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壁画的采集、复制和修复基本上可以解决此前通过临摹、拍摄来复制壁画时遇到的难以保存、图像失真等问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刁常宇博士表示。
为更清晰全面地记录敦煌壁画,浙江大学已经研制出了一套较成熟的采集和处理仪器。采集设备由拍摄器和轨道组成,摄像头能够随着轨道的延伸自动完成对不同高度、不同大小壁画的拍摄。图像拼接软件则可以高精度地生成壁画的正摄投影的投像,误差精度不超过0.1毫米。
记者在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数字化采集终端设备上看到,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的敦煌莫高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壁画线条流畅,色彩分明,细节清晰可见。经过采集以及拼接的壁画,不仅能够支持原图大小的印刷出版,在放大数倍之后仍能够清晰地展示画作细节。
“这对于敦煌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来说尤为重要,数字化保存的壁画可以如实展示更多的细节,同时还能对壁画进行色彩和线条的修复以供研究比对。”刁常宇表示。
据了解,今年年底,将会有三组数字化采集设备投入使用。浙江大学将在60幅壁画完成数字化采集之后举办敦煌壁画资源库成果展,并复制一个完整洞窟,预计在2013年,壁画数据以及完整的资源库服务系统将向社会进行公开展示。
(20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