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包揽13项居全国高校第二

发布时间:2013-01-19来源:今日早报


    记者昨天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共有3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为主完成的11项获奖成果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浙江大学继续保持领军优势,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二,其中,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有6项,且有1 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我省的获奖项目中,最引人关注的要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关键词:盾构机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领衔完成

    
    
国产盾构掘出地下新空间
    
    
坐杭州地铁1号线,从近江站至江陵站,只要4分钟,但就是这一瞬间,却穿越了最复杂的地形——钱塘江底。
    
    
砂性土、圆砾卵石层和承压水条件下,如何保证精准掘进?盾构机,立下汗马功劳。而浙江大学教授杨华勇带领的团队,则给了国产盾构机“心脏”——电液驱动和控制系统。
    
    
10年前,隧道掘进装备基本是“洋盾构”的天下,而中国企业只担当了“施工队”与“加工装配”的角色。德国、美国、日本等跨国公司,对中国封锁了盾构的核心技术。
    
    
为此,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华勇带领团队与国内几家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组建的产学研项目团队,立志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盾构机。
    
    
10年间,杨华勇率领团队,解开了盾构的“心脏”秘密。同时,与企业合作,攻克了盾构掘进中“失稳”、“失效”及“失准”三大国际难题。
    
    
2004年,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土压平衡盾构出厂。2008年,第一台复合盾构机下线。2009年,第一台泥水盾构研制完成。2009-2011年,已有132台国产盾构机售出,2011年占了60%的国内新增市场。
    
    
国产盾构机,参与天津地铁3号线的掘进,穿越了天津瓷房子、渤海大楼等敏感的标志性建筑。国产盾构机,还完成上海世博会的打浦路隧道复线掘进任务,创造同等直径泥水盾构最小的转弯半径380米的世界纪录。
    
    
关键词:垃圾山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江大学教授陈云敏领衔完成

    
    
每年2.4亿吨垃圾如何“安”放?
    
    
2.4亿吨,我国城市每年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垃圾。这些垃圾50%为厨房垃圾,有机质和含水量达60%。处置不当的垃圾填埋场内,不但污水横流,而且还咕咕地冒着臭气。
    
    
这里,隐藏了极大的隐患:垃圾渗出液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不但产生恶臭,还增加温室效应,甚至引发爆炸;松散的垃圾山,还易造成滑坡。2000年,菲律宾马尼拉的垃圾场滑坡,掩埋了600余人。其实,这里的隐患可以变废为宝,对咕咕臭气的甲烷可以加以利用发电。
    
    
对此,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陈云敏研究团队,花了整整15年时间,解决这三大问题,而杭州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则是他们的第一试验场。
    
    
针对排水问题,陈云敏团队设计了纵横集合的排水管网,提高排水性。在排水的同时,如何收集甲烷气?陈云敏团队还研发了“双套管抽排竖井”,内管抽水,外管抽取填埋气。
    
    
目前,这套技术已用于18个具有填埋发电条件的大型填埋场。每年,新增气收集量2.06亿立方米,新增碳排量173万吨。
    
    
污染物下渗污染地下水,又如何解决?“渗出液导排淤堵反冲洗技术,再给防污屏障加‘筋’。”陈云敏说。
    
    
那么,又如何稳固垃圾山,防止滑坡呢?陈云敏团队花了13年时间,调研32座填埋场,研发了一套填埋场稳定评估软件。这为填埋场“如何堆高扩容,可扩大多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陈云敏团体研发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已在112座填埋场新建、扩建及未达标治理工程中使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医二院王建安课题组

    
    
自身干细胞救活梗死的心肌
    
    
800万,我国每年患心肌梗死的病人数;100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肌梗死的人数。心肌梗死,与死亡相连。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心肌“起死回生”?浙医二院王建安课题组,研究出一种办法:给心肌注射患者自身的骨髓干细胞。
    
    
什么是心肌梗死?“通俗的说,就是人体供给心肌的血管出了问题,使得血液没有办法流到心肌那里,得不到血液供应的心肌就坏死了。”王建安说。
    
    
以前,常用的解决办法是打通血管,让血液流进心肌,抢救还未“死亡”的剩余心肌。但这个很考验抢救时间,而且即便抢救回来,由于坏死的那部分心肌无法逆转,病人心脏上的疤痕仍然会存在,仍会出现心力衰竭。
    
    
2002年,王建安课题组开始在国内率先运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开展国内第一个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干细胞通过直接“补充”心肌细胞和分泌有益细胞生长的生长因子两种方式,提高心肌梗死后病人的心功能。
    
    
他们还创新性地发现,处于缺氧环境的干细胞(即在含氧量只有0.5%的环境)中待过后,治疗心肌梗死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研究至今,王建安课题组已开展干细胞移植3000多病例。病人的心肌存活率从10%提到至30%,修复心肌和功能重建疗效较以前提高30%。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再住院患者中5年累计存活率提高。
    
    (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