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材有什么用

发布时间:2013-04-08来源:北京青年报


    
    娇嫩的小花托举着一块超轻碳海绵
    

    浙江大学研制出超轻固体物质,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用它包裹飞机机身,可使飞机达到隐身的目的。
    
    
最轻固体材料诞生记
    

    
近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所在的课题组制造出一种超轻物质,取名“碳海绵”或“全碳气凝胶”,其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轻固体材料。这一成果被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重点配图评论。
    
    
寻找最轻材料是全世界科学家追求的梦想
    

    
2011年,美国科学家合作制造了一种镍基气凝胶,密度为0.9毫克/立方厘米,是当时最轻的材料。
    
    
2012年,德国科学家制造的一种名为“石墨烯气凝胶”的材料,密度为0.18毫克/立方厘米。
    
    
高超最初的想法是:“我国的石墨气储备非常丰富,占全世界的2/3,能不能用石墨做出最轻材料?”
    
    
科学界的想法都是类似的,就看谁的步伐更快一些,这比奥运会赛场上的竞争还要残酷。其实高超的课题组一直在与德国科学家进行竞争。2012年6月,高超课题组已经做出了每立方厘米0.16毫克的全碳气凝胶,但正在他们想投稿的时候,德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了。
    
    
“科学界是没有亚军的,我们只有做到更好,再次把数据重新完善一下,要求课题组做得深、做得透。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材料设计思想。”高超说。
    
    
碳海绵具有吸油、吸波等多种特性,应用前景广泛
    

    
碳海绵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简便的制备方法,以及材料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碳海绵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被报道的吸油力最强的材料,可以被称作吃有机物的“大胃王”。“大胃王”吃有机物的速度极快:每克碳海绵每秒可以吸收68.8克有机物。而且,碳海绵只吸油不吸水。这一特性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把碳海绵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吸进来。因为有弹性,吸进的油又可以挤出来回收,碳海绵还可以重新使用。
    
    
碳海绵还有吸波以及屏蔽电磁波的作用。比如,可以用它包裹飞机机身,它很轻,同时又能起到吸收电磁波的作用,吸波材料可以吸收各种波,包括雷达波,这样就没有反射波,雷达就检测不到了,从而可以使飞机达到隐身的目的。
    
    
碳海绵还可能成为理想的储能、保温、催化剂载体及高效复合材料,在净化水甚至净化空气等环境污染治理上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小的密度只是碳气凝胶材料的一个起点,将来具有更小密度的材料将陆续出现。我们相信科学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又会带来新的课题,甚至产生新的领域,从而不断推进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
    
    
制备方法也创新
    

    
不论是2011年美国科学家研制的镍基气凝胶,还是2012年的“石墨烯气凝胶”,它们都是采用“模板导向法”制备出来的。“模板导向法”一般是指先制备出所需要的模板,然后在模板表面沉积上所设计的原材料如镍或石墨,再把模板去掉,留下多孔支架。这种方法可以相对容易地做出超轻材料,但受到模板本身尺寸、形状、精细结构以及后续模板去除的复杂工艺的限制,材料很难做大,更难以大量制备。
    
    
另外一种常用的气凝胶制备方法是“溶胶——凝胶法”。什么是“溶胶——凝胶法”?实际上,超市中常见的松脆的水果干就是一种气凝胶。水果是一种水凝胶,除去其中的水分,还能保持原有的形貌就形成了气凝胶的水果干。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可以成吨地做出水果干气凝胶,但是由于其微观结构不可控,所以很难得到极轻材料。
    
    
高超课题组另辟蹊径,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相结合,探索出无模板溶液冻干法:将溶解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在低温下冻干,便获得了碳海绵,并且可以任意调节形状。不需要模板,只与容器有关。容器多大,就可以制备多大,可以做到上千立方厘米,甚至更大。生产过程更加便捷,也使这种超轻材料的大规模制造和应用成为可能。
    
    
用手触碰碳海绵,再挤压,感觉它比我们吃的棉花糖还软,并迅速回弹,同时也残留在手上一些黑色海绵状物质。高超课题组介绍:“现在的碳海绵只能压,不能拉。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使它的性能更加稳定。提高石墨烯纤维的力学强度,初步制备的石墨烯纤维有着一些结构上的缺陷,从而降低了它的力学性能。同时我们也在尝试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希望能真正地使用起来。”
    
    (201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