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再过几个月,又要到毕业季。很多毕业生都面临着“选择”。专业有冷热之分,行业也有冷热的区别。选择需要勇气,也需要坚持。在许多人只把大学所获得的文凭当作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的时候,也有人,坚持了自己最初的选择。四年前,浙大有30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择业的问题。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或许,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收到了一份送检的茶叶样品,是一家名为浙江农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龙坞“种”出的新茶。经过检测,这种新茶在口感、色泽、营养成份等方面竟然都优于普通的龙井茶。知情人告诉记者,这家公司一共有30个“老板”,他们都是30岁上下的浙大毕业生。
都是浙大人,相遇却是巧合
四年前,华荣胜还是浙大农学院特种经济动物饲料专业的研究生,和很多同学一样,华荣胜面临着毕业就要转业的烦恼。“像我们这种农口毕业的学生,如果不能一直搞研究,继续深造,可能就得改行才能找到父母眼中的好工作了。”华荣胜说:“读了6年的农学专业,真的不想白白浪费,幸好遇到了一个人,让我和其他的29位同学有了用‘武’之地。”
那是2009年4月的一天,华荣胜和几个同学参加了一个由浙大农学院举办的生物技术创新展览会。“我们当时把正在研发的,与微生物发酵相关的半成品搬到了展览会的现场。”华荣胜说,因为这个展览会是面向社会的,所以,当时来参观的人比较多。而谭启仁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时的谭启仁,经营着一家效益相当不错的动漫公司。谭启仁曾是浙大计算机学院的一位老师。“那个年代,学校的计算机很少,机房就一台计算机,我就负责计算机的维护以及帮助学生解决上机时遇到的困难。”谭启仁说,1988年,因为看准了“电子游戏”市场的发展前景,他成为了第一批“下海”的人。“还挺成功的,赚了第一桶金”。
而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领域则是谭启仁看好的又一市场领域。他有着挺重的浙大情结,也想验证他的眼光是不是准确,所以谭启仁和华荣胜的相遇是“巧合”,却不是“偶然”。“谭老师当时在我们的项目前看来看去,然后要了我的电话号码。”华荣胜说,不久,他就接到了谭老师的电话,问我身边有多少学生愿意在老本行上创业,“我当时就回答,有很多,后来通过召集、面试等程序后,我们有了一个30个人的团队”。
30位“总经理”走马上任
2009年8月6日,一家由30名浙大农学专业的应届博士生、硕士生和部分本科生毕业生组成的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成立了。“我们都是白手起家,创业的首批资金还是谭老师‘借’的,”华荣胜说,因为谭老师在创业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聘请他当创业导师。
公司是成立了,该从何做起却让这些刚出校门的“老总们”很迷茫。“是谭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建议,他让我们把人员分成两拨,一拨专门负责研发,另一拨负责经营推广,”浙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吴超说:“像我,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交流,自己也只喜欢搞搞研究,所以我就选择了研发组,而像陈广进那样的,本来在学校就参加过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的训练,所以就很适合负责公司的经营和推广。”
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陈广进说,公司成立时,就想做两件事。一是扶贫,用我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与农户合作建立基地。二是研发一些与农业生物有关的东西,并推广应用,“这样才可以赚到钱”。
第一个与公司“签约”的是浙江台州仙居的一家养猪专业户。“那还是靠朋友介绍的,”陈广进说,我们跟这家养殖户的主人就说好给猪提供我们研发的饲料,“理论上说,吃了我们做的饲料的猪,会比用别的饲料喂养的猪要健康,且肉质好”。但谁会对这些“黄毛小子”们放心呢?“当时,这家养殖户的主人就三番五次找到我,让我保证他们收益保本。”陈广进说,“因为这事,我们还专门开了一次股东大会,后来决定,给这家农户保底”。
给农户保底,保得是去年这家农户的净收入。“比如,去年这家农户在养殖业的净收入是5万元,那么今年,不管亏还是盈利,我们都得给农户5万元,以此类推,”陈广进说,当然,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也跟农户签订一个条约,如果当年,我们让该农户的净收入超过了5万元,那超过的部分,就归我们公司所有。
这样的条件一开出,农户们也就放心将自家的产业交给初出茅庐的年青人打理了。四年的时间里,公司建立了30多个合作基地,涉及范围也从养殖业,逐步扩展到种植业。华荣胜说,所有的基地,我们都会用上我们自己研发的技术和产品。
吃亏是福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总会遇到荆棘。种在别人地里的东西,版权还是不是发明人的?这可能还真是一个问题。这不,2011年杭州市农业博览会上,因为他们把种在别人地里的东西,放到农博会上展销,被管理员毫不客气地“赶”了出来。
看来,是时候建立自己的品牌了。
大学生创业是政府支持的行为,特别是在杭州。“因为有了前一次被赶出来的教训,我们就想‘圈’一块试验地,培育自己的东西,”陈广进说,谭老师建议我们写信给杭州市政府求助,没想到,不但得到了回复,市政府还在龙坞这个地方划了一块地给我们建试验田。
经过两年多的培育,一种名叫“西湖龙井养生茶”的茶叶新品种诞生了。“我们主要就是在种植茶叶的土壤中做了改良”,吴超说,我们采用的这个技术,是华荣胜在读硕士研究生时做的课题的衍生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改良土壤的酸碱浓度,稀释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给予土壤足够的营养。“不吹牛,这样种出来的茶叶,要比别的茶叶肉质肥厚,口感和营养都好”。
目前,杭州市又拨出了3000亩土地给了这个公司免费使用。“我们公司现在又陆续来了十几位浙大毕业生,虽然不能成为‘总经理’,但每一个进来的人,我们都会给股份,”陈广进说,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种感觉真好。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