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做客《科学会客厅》。尹炳炎 摄
本报讯 “我们这一代人很特殊,出生挨饿,上学停课,长大下乡,大部分人回来还没有工作。看着很惨?但是我真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活得更难。”
昨天,在浙江科技馆“科学会客厅”,有一场活泼自然、诙谐有爱的对话:一头坐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晶体结构专家张泽,一位浙江大学的50后教授;另一头,是一群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基本都是85后的年轻人。
张泽跟同学们谈科学,鼓励他们来点创新激情;谈人生,来点乐活智慧。
“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接触的东西很有限。我是歪打正着进入物理学研究的,我关心的是哲学,喜欢的是政治经济学,‘先结婚后恋爱’,先进了物理学的门,再慢慢对物理有感觉。”
“但是现在的青年不同了,他们受到的诱惑太多,注意力很难集中。” 张泽替学生说话,“另外一点,是他们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我们念书的时候,一进大学就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现在不一样了,你学物理,今后说不定是去银行、投资公司,或当个公务员……所以大家上学的时候,挺迷茫。”
那么年轻人该怎么办?张泽分享给大家一条很朴素、实用的生活智慧:无论干什么都认真干好,以不变应万变。
“有些事情,做起来就知道并不那么难。”去年,张泽成为新一届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上任之后,他做了一件很好玩也很有意思的事情:
先请学术委员会选出2012年度浙大的20个学术项目,给每个项目配上具象的图文、视频材料,然后组织全校师生共同评出十大学术进展。
这个评选一挂到网上,有近万人次访问,近5000名浙大师生参与评选。
“我的想法很简单,鼓励大家了解身边的学术。你突然发现,哎,那个谁谁谁搞的研究,有实力拼诺奖啊!想要让学术成为大学的主旋律,就是从一件可以想得到、做得到的小事开始的。”张泽说。
这位温文尔雅的科学家,有着非凡的人文情怀。他平常喜欢写诗,有空的时候就和诗友们到刘庄作诗。
现场互动的时候,张泽拿出自己带来的一摞书,准备送给提问的听众。这是根据邓康延的纪录片《先生》集结而成的一部书,呈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十位重要的教育学家卓尔不群的独特面貌。
“您是一位科学家,为什么要推荐一部介绍教育学家的作品?”记者问张泽。
“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吗?” 张泽反问了一个问题,“做医生,只能挽救有限的生命,但从文,他唤醒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本报通讯员 张雨佳 本报记者 章咪佳)201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