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才能顶天

——浙江大学“卡特”中心三连冠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3-05-07来源:农民日报


    不久前,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揭晓,浙江大学“卡特”中心的农经管理专业连续第三次摘得金牌。
    
    
浙大是全国闻名的综合性大学。四校合并后,在许多人印象中,农科专业越来越边缘化。不仅招生规模相差悬殊,而且社会影响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卡特”中心的三连冠自然引起人们的好奇:农经管理缘何能在激烈的专业竞争中力拔头筹?
    
    
研究动力来自社会责任
    
    
“作为应用性学科,你不熟悉中国农村,不了解中国‘三农’问题,那你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谈到“卡特”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中心主任黄祖辉颇有些激动。
    
    
黄祖辉的激动并非无故。在当今许多高校在考核和职称晋升中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导向下,“卡特”没有随波逐流,始终紧贴农村,研究人员将农村蹲点调研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尤其是被教育部授予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后,“卡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担子也更重。“越是顶天的目标,越是要强调落地。”黄祖辉认为。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浙江虽非传统农业大省,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展比较快,因此“三农”领域遇到的挑战也较早。对“卡特”而言,浙江的探索无疑是可遇不可求的研究富矿。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认为,浙江丰富生动的“三农”实践给“卡特”提供了研究案例,反过来,“卡特”的研究又指导浙江“三农”进一步推进。
    
    
“卡特”由此进入良性循环、科学发展的轨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和教育部、农业部及国际合作项目水到渠成,纷纷花落“卡特”。
    
    
浙大副校长罗卫东当年曾参与创办“卡特”,他将“卡特”的成功归结为“问题导向”,即根据“三农”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据了解,近年来,“卡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课题有土地制度、城乡关系、农民工、公共品供给、生产组织、农业品牌等,这些重大问题,实际上都是社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联系国情整合同类学科
    
    
浙大由四校合并而来,合并的初衷是为了整合资源。合并之初,恰逢申报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时,杭州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文科院校,拥有文献学等一批影响卓著的学科专业,完全有可能上榜,但经再三推敲,最后确定在浙江农业大学农经管理基础上组建“卡特”平台。行政体制上,“卡特”独立建制,直接受大学领导,在教学上则归口管理学院。这就在教学管理、创收等问题上,大大减轻了“卡特”的压力,让研究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科研。
    
    
“‘卡特’是一个整合平台,平台的核心是学科。平台和学科之间应该互促互动,没有平台依托,学科发展的空间就有局限,但如果没有学科的支撑,平台就是空的。”黄祖辉认为。
    
    
浙大专业众多,许多专业看上去与农无关,但实际上都涉农。比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卡特”可以协调心理系;要解决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卡特”可以协调食品系。“但农经学科是核心,是基础。没有了农经学科,就没有办法将大家号召在一起。”黄祖辉说。
    
    
这种交叉融合,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农业品牌研究就是一个典型。
    
    
胡晓云老师是浙大传媒学院广告学科领头人,在广告与品牌传播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学术与行业影响力。2006年,看到农业品牌研究严重滞后的现实,她毅然投身到这一研究领域。2009年,在“卡特”平台上组建了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唯一的农业品牌研究机构。
    
    
中心的成立,很快引起了农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部领导带队,专程前往浙大调研,并很快达成了与中心的一系列合作项目。如共同举办“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全国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共同开展“中国农业品牌化问题”等课题研究。中心还开展了以“中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为核心的系列研究,其评估模型与评估结果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风向标。
    
    
面向实际设置研究课题
    
    
今年春节过后,“卡特”就忙着起草与四川蒲江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以蒲江为基地,联合开展系列研究,每年确定一到两个课题,探索西部“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
    
    
作为地处西部的县域城市,其发展模式是否必须沿袭东部省份“工业立县”的传统思路?2010年,“卡特”黄祖辉、顾益康教授等来到蒲江进行调研,发现该县依靠发展茶叶、猕猴桃等传统农业致富,既保护了生态,又致富了农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蒲江“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路子对一窝蜂招商引资兴办工业的中西部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启示和借鉴。兴奋之余,“卡特”将蒲江思路、做法上报国家高层领导,很快,温家宝同志作出重要批示。随后,国家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在蒲江召开了新农村建设研讨会,总结探讨“蒲江模式”,将这一模式很快推向了全国。
    
    
其实,“卡特”和西部的握手这并非第一次。在云南开远、贵州湄潭、新疆乌鲁木齐等地,都有“卡特”研究人员活动的身影。他们指导实践,总结经验,开展系列项目合作研究。这些项目有多个被中央领导批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近年来,“卡特”还先后与四川农大、河南农大、新疆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以及西北师大、贵州大学等单位合建了多个机构,共同在当地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在黄祖辉看来,“卡特”地处浙江,率先见证并研究总结了浙江“三农”领域的新实践、新探索,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有些可直接应用到西部。作为“三农”研究平台,“卡特”除了申报国家课题,对国家层面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外,还应义无反顾,进行横向合作,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而在东西部之间架起合作交流的桥梁,正是“卡特”实现社会价值的最佳选择。
    
    (201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