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周炜 记者 方秀芬)疫苗要保持活性,必须低温保存。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常规:让疫苗自己“穿”上一件“外衣”,它就能在常温下保存一周以上。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带领团队共同完成了该项研究。
目前人类疫苗计划的80%费用消耗在冷链(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的使用。冷链保存不但昂贵,而且难度大。据统计,每年有17%—37%的疫苗因为运输和保存不当而面临失效风险。
唐睿康介绍,他们尝试在疫苗的衣壳上引入矿化基因,让疫苗“自学”矿化,为自己“穿”上一层 “外衣”,也能达到抗热的目的。
“外衣”是如何“织”成的?唐睿康说,这项研究同时运用了生物矿化与遗传技术。生物矿化(biomineralization)是指由生物体通过生物大分子的调控生成无机矿物的过程。鸡蛋壳、贝壳、牙齿,都是大自然生物矿化的产物。“鸡蛋因为有了一层蛋壳,它就能在室温下保存一周以上。”
唐睿康说,这种矿化外壳令封闭的疫苗产生了很好的热稳定性,疫苗能在26℃下储存超过9天,在37℃下能保存约1周的时间。同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明,这种工程疫苗依然能有效地产生预防疾病的作用。
目前,由于大部分疫苗的蛋白序列和三维结构已被解析,类似的基因工程策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现有疫苗的改造。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