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给母校116周岁生日送来2颗星

发布时间:2013-05-22来源:杭州日报


    今后,在浩瀚宇宙中将闪耀着两颗小行星:一颗叫浙江大学星,一颗叫竺可桢星。
    
    
昨晚7点,浙大紫金港剧场,庆祝建校116周年民族管弦音乐会暨小行星命名仪式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宣读了小行星命名通告。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后,浙江大学成为中国内地第九所获得小行星永久命名的大学。
    
    
小行星命名权是“抢”来的
    
    
根据惯例,小行星的发现者有给它定名的提名权。经提名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审定正式定名。
    
    
浙江大学星和竺可桢星的命名权是如何取得的?它背后竟然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跟“抢沙发”(网络上称第一个回帖者)有关。
    
    
郑存怀是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2008届校友,他是资深天文爱好者。在浙大读本科时,就和天文社同学一起探寻星空奥秘,还经常组织流星雨、月全食等天文观测科普活动。工作后,他一直坚持这个爱好,正因为如此,结识了圈中牛人叶泉志。
    
    
这两颗小行星的发现者正是叶泉志。此人是业内非常知名的业余天文学家,目前在加拿大深造。2011年1月,叶泉志展开了一项“环游中华印封之旅”计划。他在启程前写了一篇博客,会在旅途中陆续更新游记,只要抢到这些游记1/3以上的“沙发”,便有机会获得一颗他发现的小行星的提名权。
    
    
在之后的20多天里,郑存怀不定时查看叶泉志是否发了新的游记,然后开始抢“沙发”。“‘抢沙发’不容易啊。”郑存怀笑着说,和他展开激烈竞争的是绍兴的王彬同学,两人你追我赶,包办了16篇游记的“沙发”。最后,两人均得到1颗小行星命名提议权。
    
    
放弃爱人名字,给母校做礼物
    
    
“竟然有个机会能亲自给小行星命名,实在是太棒了!”郑存怀开心地几乎跳起来,紧接着,他和妻子讨论选用什么样的名字。
    
    
“给自己的宝宝取名容易,但给小行星取名可难了。”郑存怀说,同样是浙大校友的妻子小竺开玩笑地说,能否以她的名字命名。
    
    
“这当然是不行,命名是很神圣的。”郑存怀查了相关资料,发现浙大和竺可桢都还未有命名,于是夫妻俩一致决定将这颗小行星献给母校。但还是比较纠结,命名浙江大学星还是竺可桢星呢?2012年4月,他们分别写了一段英文申请理由发给叶泉志,请他帮我们参谋哪个名字比较容易通过。
    
    
令小郑感动的是,叶泉志非常敬重竺可桢先生,于是决定两个提名一并报送给国际天文学会(IAU)小行星中心,还非常精心地选了两个号码:浙江大学星编号236743,竺可桢星编号224888。
    
    
对郑存怀来说,激动人心的时刻在2012年9月,MPC正式发布了80329号公告,批复浙江大学星和竺可桢星,以肯定浙江大学建校100多年来对教育事业和竺可桢老先生对气象事业的卓越贡献。
    
    
青少年很需要天文知识普及
    

    
“是校友的努力成就了浙江大学星。仅这一点就很特别,说明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很深。”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目前国内获得小行星永久命名的大学不少,第一个获得小行星命名的是北京大学,也是该校100周年校庆时的珍贵礼物。
    
    
就小行星命名而言,国内以机构名、地名、人名命名居多,就人名而言,主要是名人,如金庸星、徐克星、陈景润星等。其实,小行星命名时尊重小行星发现者的提议,一般仅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名和事件。
    
    
无论取什么名字,前提还是要有人发现新的小行星。国内天文爱好者不少,但真正沉浸于天文世界,并发现小行星的并不多。
    
    
如何普及天文知识,引导更多孩子了解天文呢?朱进认为,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平时积累一些天文知识,参加一些流星雨、月全食、彗星等天文观测科普活动,以便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天文爱好者。目前,网络很发达,假如身边没有天文爱好者,而你在观测天文天象时又遇到困惑,可以借助网络及时请教天文领域的专家、资深发烧友等。
    
    
“宇宙隐藏无穷奥妙,对天文知识感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郑存怀觉得,对普通天文爱好者来说,天文就跟滑轮、骑车一样,是一种兴趣爱好,可以很好地缓解工作压力;对小孩子来说,抬头看看天空、星星、银河,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大自然。
    
    (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