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这件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生大概只有一次机会吧——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起一个全世界通用的名字,那应该是实验室里一小簇科学家们的权利。我是一个毕业不久,再普通不过的小公务员,却意外得到了一个起名的机会。而且,是给天上的星星起名。
两颗星星,一颗叫“浙江大学”,一颗叫“竺可桢”。现在它们分别距离地球3.1亿公里和4.7亿公里。
大学——相遇天文
2004年的夏天,我离开浙南的家乡,来到浙大读书,工科。浙大紫金港校区在城市的西北面,与一片古老的湿地相互交融。进门后一直往西走,是两个操场。夜幕降临的时候,东操场会有很多人来跑步。西操场则安静很多,四面的灯柱上,有喜鹊在那里安的家。因为毗邻湿地,这里没有城市光线的干扰,主席台的顶棚还可以把来自东面的光污染挡一挡——我想,这是这个城市最接近星空的地方。
9月,台风过后的一天,空气中有被雨洗过的青草的味道,我决定出去走走。在西操场的塑胶跑道上,天空很清澈,星星深深浅浅。正走着,碰见一个女孩,和我一样,她也仰着头,看着天空,好像着了迷。那幅画面一直定格在我脑海里,那种“范”,我想只有两个字来形容,美好。
我们都停了下来。忘记当时说了什么,只记得,她是当年88(浙大飘渺水云间论坛)天文版的版主,浙大天文社的骨干,大家叫她“小北”。那以后,我也加入了天文社。这是一群对星空有向往的人聚集的“部落”。
我用家教得来的第一笔钱,邮购了一个80/900的单筒折射望远镜。这是我买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那时,网购还不发达, 500多元钱从邮局汇款到四川的公司,对方再把镜子通过铁路托运到杭州火车站。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抱着它回了学校。它一度成为天文社的“宝贝”,在此之前,天文社用的是不知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60/700的望远镜,玩具级。
大三那年的秋天,天文预报有“水星凌日”。水星最靠近太阳,会被太阳的光芒所遮蔽,是太阳系行星中最难观察的行星,我们曾组织过在蓝田宿舍的楼顶寻找它,成功了。而这次“凌日”,我想让更多的人一起看。但是时间紧急,我打电话向名声很响的杭高天文社求助,讨要了几张观测太阳必须用到的巴德膜。
3月21日早晨5点半,我被小北的电话叫醒。天光已白,但十八的月亮仍挂在西天。我们在篮球场架好望远镜,仅仅几分钟,东方就从清淡的蓝白色迅速转为浓重的绯红,随即,太阳已经一跃而起。巴德膜套上,那是我第一次用滤光片看太阳。完美的圆面,通红通红,边缘看出因为大气扰动有轻轻的波动。在这个圆面上有两个黑点,一个大,一个小。那个大的点就是水星了,我们深信不疑。那时,一个同好提出了异议——那个小点,才是真正的水星,我一开始企图争辩,但接下来的事实马上将我打败——那个大的黑点,已经变得不规则,原来,那是一颗黑子。迷途知返,还好没走太远。那次,我们还成功看到了水星和太阳边界相切的黑滴现象。围观的同学们占据了半个篮球场,他们都是第一次在望远镜里看到太阳、黑子和水星。8点11分,水星彻底离开了太阳,观测结束。这个时候,校园也开始渐渐热闹起来,而我们,已经完成了期待很久的一件事。
大三那年的冬天,天文社的同学一起相约去了天荒坪。现在一回想那天的场景,我的手指就会不由发麻。海拔900多米的山上,零下五度,风呼呼地刮,我戴着半指手套,僵得连望远镜的旋钮都转不动。在城市,凭我的视力是绝对看不到北极星的,但在天荒坪,北极星高悬天际,陪伴我们整夜。我试着把我700度的眼镜摘了,躺着垫子上,那些星星,好像是悬浮在空中。瑟瑟的寒风里,我们“饱餐”了仙后座,飞马座,牛郎织女,后来,还看到了昴星团,金牛座,英仙座,御夫座,猎户座,双子座……好像整个宇宙都沉淀在我眼底。无边的静夜,快门的声音,也只是轻轻一瞬。在这僻静荒凉的山头时,我感到星星是赋予我们人类最绚丽的礼物。
仰望星空的时候,我有时会想,身边有一个她,一起看星星,那该多好。临近毕业,在88论坛的鹊桥版上,我发了一个帖,“我是一个有着诗意情怀的工科男生,至上者为爱、自由和美,热爱天文、音乐和摄影。我想在某个夏夜的星空下陪你认自己的星座,看流星绚烂划过天际。”
我人生中的另一半,伴着星星,飘然而至。这个,等下再说。
天文——相遇叶泉志
“牧夫天文论坛”,是中国的天文爱好者最大的聚集地。在那里,我认识了叶泉志。“晴天钟”就是他发明的,它能预告全球任何地点未来5天内每相隔3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我要看星星之前,肯定会用到它。
叶泉志比我小四岁,从小就爱观测苍穹,我看到2006年的一个报道,那时他看天的时间已超过1500小时。我读大学的时候,听说他正在进行一项宏大而浪漫的计划——鹿林巡天。
“鹿林”,是台湾中部海拔2800多米的天文台,不易受东北季风、西南气流和台风的影响;“巡天”,就是要海量搜寻在太空中运行的小行星或彗星。台湾中央大学的学生负责通过望远镜搜索,在广州的叶泉志负责资料处理和分析,合作进行系统性观测及持续追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发现小行星、取得小行星的命名权。这个项目启动的第三天,台湾的观测队就在室女座发现一颗向西北方向移动的新小行星,接著又发现另外三个新小行星。半年时间,发现的小行星已经累计达到一百零一颗。这是两岸合作观星的一段佳话。
小行星是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且得到公认的天体。最早发现的小行星都是使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来命名,比如1号谷神星、2号智神星等等;但不久之后,神的命字就不够用了,发现者们开始自己想名字。现在,璀灿星空有将近三万颗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获得命名的才16000多颗。在“鹿林巡天”项目之前,叶泉志虽然通过影像资料库发现过很多小行星,但都不是自行观测,没有小行星命名权。而“鹿林巡天”,叶泉志一下子变得很“阔绰”,获得了数百颗小行星的命名权。
网络上,叶泉志叫“小龙哈勃”,我是他的粉丝,他文笔很好,每篇博客我都追着看。两年前的1月份,他突然在博客上宣布了一个“印封之旅”的消息:一张中国地图画满了五颜六色弯弯曲曲的行动路线,那是他从1999年开始的“环游中华”计划,每一种颜色代表他每次旅行的路线,12年过去,那些曲线已划过了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2011年,他的“印封之旅”即将启程,他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紫色的路线,看上去像一个雀跃欢呼的人。
文末,他说,作为“最后一棒”,他想有点与众不同的元素——他在旅途中会在博客上发表旅行札记,所有札记中,如果谁能抢到三分之一的沙发,他可以邀请他为一颗未命名的小行星命名。
给星星命名?我也可能有机会?太不可思议了,我当时腾得甩开鼠标站起来,没头没脑地在房间里转了几圈。抢沙发嘛,还好啦。
不过,“竞争”也是存在的。叶泉志旅行的20多天时间里,我和绍兴的王彬你追我赶,惊心动魄。16篇旅行札记,我和他“包办”了所有的沙发。叶泉志最后宣布,我们俩,都会获得一颗星星的命名权。终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像中了百万大奖一样开心,但这样的开心,还要保密一段时间——只能偷着乐啦。
命名——星空的礼物
给星星命名这件事,太浪漫了。我曾经在凌晨一口气读完刘欣慈的小说《三体3》,开场有一个故事,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送给暗恋的对象一颗恒星,而且是匿名的。他给自己起草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来了,爱了,送她一颗星星,走了。”如果有机会,我也很想送我的爱人一颗星星。
她是浙大临床2011届的学生,就在那次88发帖之后,我们相约在华家池畔见了面。她很聪明,通常给她送礼物,往往不出三次,她就会猜出礼物是什么。但是这次,我一直瞒着,瞒着,瞒着,任何线索也不给。
好不容易憋到3月23日,那天是她的生日,我向她宣布,我要送你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礼物。她睁大了眼睛。我说,是一颗星星。钻石还是水晶?我窃喜,终于逃过了她的第一反应。有一颗星星送给你,名字你来定,是天上的小行星。她开心坏了。能叫竺美珍星吗?我料到她会这么问,但是不能,必须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事件或者地点。记得叶泉志曾五次提议给一颗行星命名“80后”,都被国际小天体命名协会否决了。
2012年5月,我们报名参加了母校115周年的集体婚礼。想到那颗没有被命名的小行星,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主意:起一个跟母校有关的名字,因为我们是在母校认识的,对我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但是,是叫浙江大学星好呢?还是竺可桢星好呢?我们实在是无法抉择。
我给叶泉志发了一封邮件,说明了我们的纠结。他的答复堪称完美——既然无法选择,那就两颗星吧,一颗叫浙江大学,一颗叫竺可桢。叶泉志在中山大学读的是气象专业,现在加拿大研究天文和气象,他说,竺可桢是他非常敬重的科学家。他这样说,让我觉得我们离得很近,被同样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见过叶泉志本人。想说一声“谢谢”,也就是在邮件里。他很低调,非常谦逊。星星命名这件事,老婆笑说我就是个“打酱油抢沙发的”,而所有的功劳都在他,我们想要个电话感谢一下他,他也说,算了算了,不用。
2012年9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中心发布第80329公告,浙江大学星和竺可桢星,已被确立。看到叶泉志那天凌晨在微博上发布的消息,我马上跟进转发。后来我们得知,到底送哪两颗星的命名权,叶泉志也是花了心思挑选的。浙江大学星编号236743,是2006年5月7日发现的,离浙江大学的校庆日最近。竺可桢星的编号是224888,很吉祥。
现在,如果你面朝西面的天空,“浙江大学”和“竺可桢”应该就在前方。
浙江大学星属于主带小行星,绕太阳一周需要3.3地球年。目前(2013年5月21日)它正在狮子座运行,距离地球约3.1亿公里,亮度约21等。在冲日前后它的亮度在20等左右,可用大型望远镜观测到。浙江大学星下次冲日时间为2013年12月28日,距离地球2.8亿公里。竺可桢星属于主带小行星,绕太阳一周需要3.6地球年。现在它正在双鱼座运行,距离地球约4.7亿公里,亮度约23等。在冲日前后它的亮度在21等左右,可用大型望远镜观测到。竺可桢星下次冲日时间为2014年3月10日,距离地球2.9亿公里。
星空下——相遇大家
最近一次看星星,是在3月12日,听说可以在太阳下山之前看到泛星彗星,我背着我工作以后买的一台牛顿反射式望远镜,去了宝石山。这台“牛反”口径150mm,要把它卸成三块才能背上山,三个“包裹”加起来起码有50斤。望着这堆铁家伙,我喘着粗气,感到有点懊丧,干嘛那么累呢?当初不是为了快乐看星星的吗?现在反而被设备拖累。一位好心的清洁工阿姨帮我把它们抬上了山顶,却硬是不肯收我的钱,她说,你如果给我钱,我就不帮你搬了。
那天,城市上空笼罩着厚厚的雾霾,彗星观测计划失败了。这时,有好奇的小朋友过来,在机器前探着小脑袋。我想,就顺便做个“路边天文夜”吧。路边天文夜,是天文人对“过路人”的邀约。大家一起来看星星,享受仰望星空的美好,这样多好。记得有一年,我带着江南实验小学的小朋友在天荒坪看天,指星笔,在夜空中一指,就是明亮的教鞭。好神奇啊,月亮原来是这样子的,土星像草帽一样……小孩子们稚雀一样的欢叫声,让我这个热爱天文科普的人更加带劲了。前年的月全食,我把望远镜搬到了公寓的楼顶,我们是一幢15层高的住宅,楼道里有很多小朋友,我让他们排好队,一个个凑到望远镜前来看,你的星座在哪里,奥特曼的故乡在哪里,是我必讲的两个“知识点”。
我想起了我的小时候,那时,天空还没有污染,漫天都是星星。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每到夏天,全家人就在四层阳台上铺上凉席,摇着扇子乘凉。满天的繁星很漂亮,偶尔还可以见到流星划过。这样的柔软时光,一直在我的心里盘踞着。
一群人,一起在天空下看星星,这样的感觉,真好。就像我小时候的样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起来看星星吧,这是天文之梦教给我的全部道理。
(郑存怀口述 周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