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永谦,他把名字刻在浙大

发布时间:2013-06-04来源:青年时报


    
    2013年5月29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不冷不热,人们刚走出H7N9的阴影,杭州的交通依然拥堵。
    
     浙江大学梵音剧社《十二个人》专场演出在永谦剧场如期进行,然而,这一场普通的演出因为一位老人的离去而变得伤感而又沉重。
    
    “我们站在这个舞台上,看着台下每一个座位席,就好像站在永谦剧场的心脏一样;但是在今天,这颗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非常地悲伤,为我们这位素未谋面的校友,为这位令人尊敬的学长……”
    
    演出谢幕致辞时,梵音剧社的社员们在台上这样缅怀这位老先生。
    
    “也许在此之前我们对永谦先生并未有更多的了解,所有的社团,在上午,在这里,在永谦小剧场的地板上,一点一点贴地毯,一点一点拼箱子的时候,我们得知了这个沉痛的消息。也许在此之前我们和汤先生并未有过多的交集,但是就在这一刻,梵音剧社的社员们,心系着汤先生,百感交集。”
    
    他就是汤永谦,永谦剧场的捐助者,同时,他也是浙大的一位校友。
    
    2011年5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永谦大楼奠基仪式上,汤永谦先生曾饱含深情地在致辞中说,“用我的名字来命名新的化工大楼,让我惶恐,让我感激。我对母校化工系有太多的感情。”此次汤永谦、姚文琴两位先生出资200万美元支持紫金港校区化工大楼建设,也是他们第九次捐资支持母校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以来,汤永谦、姚文琴夫妇为浙大慷慨捐资,总计人民币近亿元。这些款项除兴建“永谦学生活动中心”以外,还兴建了一座“永谦数学大楼”以及在2011年5月奠基的“永谦化工大楼”;与此同时,他们夫妇俩还为母校设立了“文琴艺术总团”“汤氏化工奖教奖学金”“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文琴幼儿教育发展基金”等。
    
    这也见证了汤永谦的心声——“将钱投入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强国,强校。”
    
    他的浙大生涯
    
    
“汤先生坐在我旁边,礼貌地微笑着,我只是瞥了他一眼,轻轻地点一下头。可是仅在几分钟之内,他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然淳朴的亲和力,使你感到有一股强力的亲切感,并且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让你想要了解他。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渐渐展开。”
    
    浙江大学68届化工系学生胡捷这样回忆汤永谦先生,那是2005年,他第一次见到汤永谦。
    
    汤永谦自幼喜欢动手,不喜欢死读书。鼓捣试验,是他兴趣所致。小创造、小发明,一旦成功,比什么都高兴。是什么让小时候调皮捣蛋的“顽童”变成一个实业家呢?他曾风趣地说,是浙大“求是”的学风把他“夹直了”。
    
    上中学时,他比较喜欢化学课,常常帮助化学老师做实验,从而学会了怎么制作“科学酱油”。老师组织他们去参观肥皂厂、牙膏厂,他更是看得兴致勃勃,当时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想办化工厂的念头。
    
    1936年夏天,汤永谦高中毕业,面对众多的大学入学考试,他选择了报考浙江大学化工系。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心里早已孕育的开办一个化工厂的想法。
    
    那个时候,学习很紧张,每学期要修三十几个学分,每个星期都有考试,很少有时间能顾及学校以外的事情。汤永谦回忆说,尽管那时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但他因热爱化工专业,学习目的明确,所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相反,他觉得学校安排的课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他的夫人姚文琴,就是当时学校合唱团里的一个“明星”,他很欣赏她的普通话和唱歌天赋,所以在后来学校西迁办学途中,他找机会为她打背包,对她问寒问暖,终于将她追到了手,并在遵义结为了夫妇。
    
    “我1936年进浙江大学,第一年在杭州念书,第二年在江西,第三年在广西,第四年在贵州遵义,在浙大西迁路上颠沛流离,对母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母校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和恩惠。”
    
    话说当年,当汤永谦怀抱着心中那个办厂的梦想,完全沉浸在学业的攻读之中时,日寇的侵略炮火打碎了他的平静,1937年,当老浙大的游泳池刚好竣工,喜爱游泳运动的汤永谦正在不胜欣喜之际,抗日战争开始,杭州已完全处于日军的轰炸之中。
    
    危急关头,校长竺可桢领着全校师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西迁办学。汤永谦曾回忆说,有句话形容当时的生活,叫做“逢六进一”,意思是说每吃六口饭,才能吃一口菜,足可见其艰难困苦的程度。
    
    化工就是要办厂
    
    
到了1940年,汤永谦在浙大化工系毕业。当时,他应系主任之邀,留在浙大当了助教。1942年,浙大成立化工研究所,他又去当了两年研究生。但“学化工就是想办厂”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那个孕育多年的梦想,汤永谦就不惜变卖衣服书籍,筹措了三百元钱,跟当时同当助教的一位张姓同学一起,因陋就简地在贵州遵义办起了一个“中华肥皂厂”。因这个厂服务抗战后方,生产的肥皂质量又好,深获遵义人民的好评。因为那时,遵义老百姓用的都是黄颜色的土肥皂,而他们做的是质量很好的白色肥皂,所以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就在这时,国民党左派李济深儿子李沛金跑来向他建议,希望两人能够合作一起到桂林去办一个新厂。而恰好此时,汤永谦也有扩大经营规模的设想,除继续生产肥皂外,他也想扩大生产香料、牙膏、皮革等日用品。
    
    当他将所有的钱投入到了新厂的时候,新厂房给日本人炸掉了,所有的一切都没了。就在这时,美国来选科技员,汤先生考取了公费留学生。
    
    1949年,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已无力负责这批赴美技术人员的经费供应。因此,滞留在美的汤永谦,只好自行谋职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但那时的美国,一般人很难找到工作,更何况是华人?
    
    好在汤永谦有化工技术方面的专长,他经过了多方努力,好不容易才在美国标准包装材料公司纽约市布碌仑厂找到了一个差使。他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为他成为一个成功企业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否则,他的人生可能是另一条轨迹。
    
    他在美国成功了
    
    
这个标准包装材料公司规模很大,它下设三十几个厂、二十八个分公司,全公司九千多名员工中,只有汤永谦一个华人。更为要命的是公司总裁,又是一个不喜欢华人的美国人。这给汤永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所幸的是副总裁不带偏见,欣赏汤永谦的才干,所以他就靠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机智,通过加倍的努力,从普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人员、管理部经理到技术部主任,一步步往上升迁,终于在1967年被提升为一个分公司的总经理。
    
    此后不久,命运之神又为他打开了一扇幸运之门。原来,这家规模颇大的美国标准包装材料公司,由于过度扩张和经营不善,总公司决定卖掉布碌仑分公司来渡过难关,并询问汤永谦是否有购买意愿?“办一个化工厂”,是他埋藏心底多年的梦想,汤永谦经过了再三的谋划,利用自己几年来所积累的人脉,想方设法地筹足了资金,毅然决然把它买了下来。并将它改名为“特克里”公司。
    
    此后,特克里公司虽然受到过经济衰退,景气不佳的打击,但好在汤永谦经营有方,对员工又富有爱心,他终于团结大家一起有惊无险地渡过了难关。到了1990年后,他凭着药品包装的独特优势,又从谷底翻身,走上了一条顺利发展的道路。
    
    1993年5月,特克里公司凭着飞快成长的业绩,名列“新泽西商业专刊”年度成长最快的前五十名私人中小企业。同年7月,汤永谦就登上了圈内杂志的封面,他的工厂也在该杂志的北美包装公司排行中,排为第五十名。其中还专文介绍了他们的业绩,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排行蹿升了二十四名,是所有入榜公司中进展最快的一家。
    
    ●生平
    
    汤永谦,美国华人实业家。
    
    浙江鄞县(今宁波)人,1918年生于上海。
    
    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留校任助教。
    
    1942年浙江大学化工研究所成立,为首届硕士研究生。
    
    1944年考取全国赴美留学生。
    
    1945年赴美,开始半工半读,在西屋公司和化学工厂实习和工作,并进入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进入美国标准包装材料公司从事研究工作。1952年后历任该公司开发经理、品质经理、技术经理和分厂总经理。
    
    1967年创建特克里公司,任总裁,直至1995年退休。
    
    1997年被浙江大学授予名誉教授。
    
    2013年5月29日9时3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5岁。
    
    参考资料
    
    郭志平:《汤永谦:在美国写下的成功奋斗史》
    
    胡捷:《人格的魅力——从汤永谦学长的点滴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