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非洲有个中国农场

发布时间:2013-06-19来源:中国科学报

“成熟的玉米地”,在卢本巴西不是一个路过就能看到的风景。然而,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中国农场——用半年时间试种、选种,半年时间平地,又过一个半年会有50公顷玉米、10公顷水稻、5公顷蔬菜,还有猪、羊、牛,再过一个半年,就会有200公顷的庄稼地……
    
    ■本报通讯员 单泠
    
    卢本巴西是刚果(金)加丹加省的省会城市,现任总统卡比拉的老家。刚果(金)的版图像一顶窄边礼帽,卢本巴西就在那个行礼者前额的位置。
    
    刚果(金)有20.5亿亩可耕作田地,但超市里25公斤装的玉米粉大部分是从赞比亚进口的,价格在35~50美元之间徘徊。刚果(金)有6600万人口,50%以上的人处在饥饿状态。
    
    从杭州到卢本巴西航线距离将近15000公里,需转一次以上的航班,旅程接近24小时,当然,这只是从到达机场和出机场之间的时间。浙江大学农学部主任张国平教授和农学院周伟军教授到达卢本巴西时已是中午,灿烂的阳光,让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敞亮。
    
    “成熟的玉米地”,在卢本巴西不是一个路过就能看到的风景。然而,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中国农场,农场中有三位浙大农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李波、刘菊和苏莎,他们是华友的员工,也是农场的创业者。
    
    繁华尽在墙的那一边
    
    离开机场到农场,要穿越市中心,有一段车、人、房子都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路程。很快,路人渐渐少了,有了各色大树和围墙,墙内是庄园。
    
    忽然,在路一边的铁丝网栅里面,出现了大片等待收割的玉米。张国平和周伟军很高兴,“到了到了!”“哇,这玉米长得很好啊!”这里原本是卢本巴西大学农场的一角,现在是浙大—卢大—华友农场的地界。华友农场的全称是华友刚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老师们都不是第一次来,感觉不是“故地重游”而是像见到了老朋友。
    
    农场的地界,两边都是玉米地,联合收割机正轰轰隆隆地在地里来来回回。老师们下车后,在地头的玉米粒堆边捧起了一把,仔细地判断玉米粒中胚芽的饱满度。此时,李波的脸上写满了期待和疑问,但他还是说,请老师们明后天帮忙再分析分析。
    
    重新上车,继续往前,出现了一个四面围墙围合的大院——这是农场的办公区,也是驻地,包括一幢办公楼、二幢宿舍、一幢食堂。
    
    一年以前,这里还全是荒原。虽是卢本巴西大学的农场,但是大学没有能力建设,全部荒废着。一些当地人在这里盖起了小土屋,但更多的车辆运来了垃圾,堆在荒地上。
    
    为什么没有粮食,这么多地荒着却不开垦?“大概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李波说,在这块新建的农场对面是一个比利时人办的农场,他们的做法是,让外围的大片田地依然荒着,纵深数公里才是农田。这样做的好处是,没人知道里面是什么。这是一个停止战乱不过十余年的国家,一切的生产链都还没有恢复,哪怕是拖拉机的轮胎破了、掉了一颗镙丝,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大事。李波回忆说:“我来这里的时候,老师们就说过,我们要建一个基地,一个示范区,也许等我们建好了,大家就可以学了。”
    
    在荒原上建起来的现代农场
    
    下午16点过后,阳光就变得柔和了,在蔬菜大棚的玻璃立面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这两个建在农场东南角的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长豆角、芹菜、西红柿、空心菜……从200个品种中选培的30多种蔬菜,靠订户们的口口相传,声名远播。卢本巴西的路有名无牌,外资企业的采购员开着车一路问过来,15点出发,找到的时候已经天黑了。
    
    农场的“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和建设中的“实验中心”都建在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个33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里。
    
    李波他们初来的时候,只能住在比利时人留下的小屋里,没有水也没有电。在最初的动议人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生观看来,李波现在是全能选手,从发电机到打井,从规划到管理,什么都学会了。
    
    为了解决旱季大棚种植的滴灌用水,8口井、4个人工修挖的储水池已经完工。最大的一个有4.5米深,长140米、宽80米。李波每天都要去看一看储水池水位的下降情况,确定这件没人做过的事是否可行。
    
    李波说:“在学校的时候,虽然学的是‘农’,但整天在实验室,与实际的‘农’还是有距离的。现在,更像个农民了。”
    
    刘菊在国内完成设施的设计和设备购置之后也到了卢本巴西。2012年4月,办公区的院子刚建起来,终于有了第一幢宿舍。忽然离家数万里,院子成了刘菊的心理“护胄”,不是集体行动,她连大门都不敢出。一次需要下车拍个资料图,刘菊就是不敢离开车子,最后硬着头皮下了车,也只敢挨着车子远远地“钓”个镜头了事。
    
    虽然学的是园艺,但要独自担当起管理的工作,刘菊还是心怯。她拜公司的农技师老林为师,又一次从头学起,慢慢入了行。
    
    感染外国学生的是品质
    
    非洲大平原,一望无际的辽阔。据张生观介绍,明年农场的玉米地种植面积会扩大到500公项,“这样的面积,坐直升机兜一圈都要好长时间”。
    
    来这里两个月后,刘菊与伊乌、杰瑞和普闰斯这三个卢本巴西大学的学生成了好朋友,一起带着工人们开垦,一起播种,一起收获……刚开始,刘菊与伊乌他们言语不通,很多事没法说明白。刘菊想这样不行,三个月后大家必须学会英语,果然在第三个月他们实现了英语交流。而李波、刘菊和一年后到来的苏莎,也基本上可以听懂法语,他们还学会了简单的斯瓦西里语。
    
    卢本巴西大学的助教乔纳生是土生土长的刚果小伙子,油黑光亮的皮肤,高大挺拔的身材。他现在是李波工作团队中重要的一员。乔纳生在农场工作已经有19个月了。这19个月中最让乔纳生吃惊的是,农场真的可以生产出成吨的玉米。这些粮食,够10000个三口之家吃一个月。
    
    几乎每一个初识的刚果朋友,李波都要和他们讲一讲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用半年时间试种、选种,半年时间平地,又过一个半年会有50公顷玉米、10公顷水稻、5公顷蔬菜,还有猪、羊、牛,再过一个半年,就会有200公顷的庄稼地……
    
    当乔纳生在办公室听李波说这些的时候,心想,“外国人都是骗子,这是不可能的”。但接下来的一年,他跟着李波一起经历了平整土地、品种选育、试播种、管理……在他已经觉得做得很好的地方,中国人却总是不满意;在他想停下来时,中国人却一直在工作。看见了成片的玉米在风中刷刷作响的时候,乔纳生觉得,拿多少工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到的东西——技术不是最重要的,管理才是最关键的;管理不是最关键的,怎么想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的工作状态感染了乔纳生,让他相信“什么事情都应该看得更远一些”。
    
    《中国科学报》 (2013-06-06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