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放:开创浙大农业专家园创业

发布时间:2013-07-10来源:科技日报


    一晃10年过去了,从一名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到成为江苏省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团成员,张放已赴全国近三十个省市演讲,他的动人事迹鼓舞着每一个投身农业的科技工作者。
    
    
张放任教时,常下乡锻炼,他深切感受到:“农村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学教师有责任、义务去行使这样的使命”。在他主持国务院三峡库区农业发展研究及应用项目期间,就创建了十几万亩新型农业产业,受到重庆市的高度赞赏。
    
    
2003年4月,作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张放派驻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在这个小镇,他先后推广了高山蜜梨、高山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等九大项目,引进和推广种植、养殖新品种28个,创办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立示范基地5500亩,2004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66万元,仅“英川牌”高山蜜梨的收入在2007年就达1100万元。
    
    
紧接着,他马不停蹄地来到天台县石梁镇、武义县新宅镇等乡镇,仅在石梁镇就打造了特色花果园,使该镇的农业风貌大为改观。
    
    
“眼见为实”,他说这在农业推广中太重要了。在浙江大学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开创了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园创业之路,这是一条新颖的、充满迷茫和艰辛的农业产业化探索实践之路。
    
    
专家园培育、引进和储备了果树园艺优质新品种300多个,采用先进和实用的配套系列技术和设施设备,把科技成果的研究、示范、转化、推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合在一起。
    
    
迄今为止,专家园每年有3000多人来参观,每年直接推广果树新品种2万多亩,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200万亩,增收逾10亿元;并承担了30多项相关科研项目,完成了30多个规划,累计培训农民和农业人才达10万人次。
    
    
“基础研究最高深的理论、最先进的技术应该落地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只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才能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起到浪花的作用。” 张放说。
    
    
创办专家园是为了摸索农业推广的新模式,而创办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创业园则是实践这个新模式的最佳案例。
    
    
二次创业,张放更注重将现代农业中的生态涵养、经济和社会功能发挥出来,引导科研成果和政府涉农资金、工商资本、企业资本结合,鼓励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
    
    
“华西—浙江大学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浙江丽水缙云浙江大学科技农业示范基地”、“苏州大成农业集团”、“无锡江阴璜土镇万亩葡萄产业园”、“无锡锡山农业博览园”等60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和推广基地就这样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科技特派员,他累计推广园艺新品种年均效益达10亿元;由其创办的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等,直接带动的现代农业企业达60余家;其主持的《丘陵山地果园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及产业化研究、示范和推广》项目获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5年起,张放被国家科技部、人事部等部委聘请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组成员; 200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因其特殊贡献被授予“景宁英川镇荣誉公民”称号;2010至2011年,张放担任科技部等举办的全国首届农业创业大赛专家评委。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