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刚刚结束期末考试,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明坚教授就带着我们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8个同学登上了开往龙泉市岩樟乡的大巴车。我们的任务很明确——为龙泉市最偏远的岩樟乡的最北部的柳山头村的古树名木登记“户口”。
于明坚老师是我们学院的生态学教授,还是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前不久,他在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做课题的时候,见到了岩樟乡的叶伟平乡长,叶乡长正在为柳山头村怎么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旅游犯愁,十分期望对这一地区十分熟悉的于老师能为柳山头村做个项目,为乡村旅游盘点盘点家底。 可是这个项目,虽然很有意义,但立个课题,却又是太小了,所以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帮助于老师通过召募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完成这项为古树建“户口”的工作。我们8个人,就这么招入他的旗下,成了他的“兵”。
说到建“户口”,操作过程没有太复杂的技术,用皮尺、卷尺、测高望远镜和树木生长锥就可以了。我们的同伴4位大三的同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已修习了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也接受过野外实习的训练。另外大三的同学,也大多是学过了生物基础课程,当助手,没问题。这次社会实践,正好能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用上所学的知识,大家都非常兴奋。但爬山作业,对我们,尤其是女孩子,是一个挑战。
龙泉北部都是大山,柳山头村在半山腰上,海拔800多米,车子要走四十分钟的盘山公路。柳山头村是龙泉市闻名的生态村,全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村庄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祠堂旁边、小山岗上到处是参天古树,我们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它们一一编号,标出它们的学名,测“身高”,量“胸围”,还有,估计年龄。
曾经,乡里请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勘得五显庙后小山岗上,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20多株,胸径50公分以上登记造册挂牌的有13株,树龄约有300至400年。但因为柳山头村的古树名木种类和数量比起其它村落更为繁多复杂,详实的调查记录还没有做过。
同学们分别住进了村长和村长邻居家,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了工作,没想到,领着我们干活的,是个“小朋友”——他只有初中二年级,名叫廖仁涛,小名涛涛。涛涛很厉害,爬山涉水的本事之外,有些我们只在书本上认识的植物,他也能叫出名字来,这让我们这些大学生也有些佩服呢。所以,这几天,都是他“指挥”我们分片“围剿”古树。再一个让我们更加佩服的,就是于老师了,对于每一种植物,于教授总能用简单明了而极具特点的词语给出最准确的描述。第一个半天,同学们几乎上重新上了一堂实地的植物认知课,虽然出发前已经对这一地带的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南方红豆杉,还有榧树、柳杉、苦槠、甜槠、枫香、蓝果树、紫玉兰、柘树、杉木……同学们都能辨识。发现不能立刻确定的物种,大家就会采取一些茎或叶的标本,请教老师,再对着浙江植物志检索核查。有两棵粗壮的古木,村长说之前有传说这是仅存的很珍贵的野生树种,让于老师鉴定一下,于老师一眼就判定那是柘树,是个灌木种类,能长到胸径超过一米,实属不易。虽说“仅存”的说法被否定了,但查明了“身份”,村长还是很高兴。
在确定了所有的物种后,同学们开始对植物株高、胸径和树龄进行测量和标记,为以后植物的挂牌做准备。在生态学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训练在这时起了作用,操起测高望远镜、皮尺和年轮锥,同学们得心应手,工作得很顺利。不过,年轮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回校之后再细细分析,几百上千的年轮,没有特殊的仪器,真是数不清。
在我们穿梭于古树林之间,会路过一些农家,村民们很热情地用凉茶和水果招待我们。在同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心中对这片森林的热爱,和他们保护环境和家园的热情。了解了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他们非常高兴,我们也非常高兴——也许过不了多久,去龙泉乡村生态旅游的人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劳动成果——挂在这些古树的“身份牌”了。但于老师也提醒我们,我们只登记了76棵古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呢。
(浙大生命科学学院 刘盛铎 崔琼花/摄影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