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古村身藏不露。暑期,我们16名来自社科、人文、工学等不同学科的同学组成的“拓者”团,在人文学院艺术学系沈华清副教授带领下,去桐庐深澳村看文化,为深澳村设计、制作宣传册和视频。
深澳村位于桐庐县县城以西20公里、接壤富阳市的江南镇,处在杭州一小时交通圈和320国道线上,至今还保留着18平方公里的原始山林。南宋初年,一支申屠氏的家族在这里建村定居,1000多年后,这里的村民还多姓申屠。六年前,该村入选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今年夏天的杭州遭遇史上少有的高温,而一到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深澳村,我们就明显感觉凉快了“一大截儿”。这正是脚下的水系统起到的作用。
村委会申屠大叔介绍,深澳村原来的整体布局都是基于独特而完善的地下水系形成的,先人在这里规划村落时,首先“落实”了村落的水系统,这是中国古代“先规划后营建”村镇建设的一个范例。
古村依溪而建,整个村落就建在溪滩上。一条深入地下4米左右的暗渠,自南向北从村子东侧将水引入村内,15条水澳、11个水塘、4个坎井、2条水沟,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地下地上立体交叉,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给、排水系统,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自然分开处理,并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引水暗渠宽1.5米,高2米,用卵石砌壁拱顶,人可以自由进入疏浚。流入村内的几百米的暗渠,每隔一定距离开口建一水埠,供村民下埠使用。当地人将这种深入地下的埠称为“澳”。澳水清澈而冰凉,埋伏在整个村落地下,由于较深,故又称深澳,村落同理也由此改名“深澳村”。两条与“深澳”平行的地面“明沟”穿越整个村落,流经各家各户的门前屋后,供日常使用,同时起着归集地面雨水、带走生活污水的作用。
这些明明暗暗流动的水系统,除了水本身,还带来了冬暖夏凉的“福利”。古人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新街区旁的一条石板路连接起了另一个世界,马头墙、小青瓦、天井小弄,曲曲绕绕的碎石路宛若历史的涟漪,盘结起60多幢始建于清朝中晚期以及民国时期的徽派建筑。
据介绍,清代是深澳村历史上发展迅速的时期,清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以贩运草纸致富的商人,村中留存至今的古建筑多为那个时期的商户所建。
“我23岁嫁到这里。这所房子是我公公造的,有七个天井,”今年99岁高寿的胡家萱老人在“恭思堂”里居住了大半辈子,身板仍然十分健朗的她眉飞色舞地谈起自己的老宅子,“光外面的一个牛腿的雕刻,当时就花费了70天呢!全部雕刻花了三年,整幢房子整整十年才建成。”
胡奶奶年轻时从女子学校毕业,后被杭州教育厅派至金华、南京等地工作,23岁嫁至深澳。她说,她的公公是经营毛纸买卖的生意人,那个年代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人。这所做工精巧、空间宽敞,有七个天井前后穿绕围合的恭思堂,在土地改革时被分配给村里28户贫民,她和儿子只留有一小间偏房。在胡奶奶的指引下,我们看到窗沿下的雕花都有二、三层,人物花鸟栩栩如生,“牛腿”上有线雕、镂空雕、双面雕,不一而足。
深澳村堪称明清古建筑雕刻博物馆。沈华清老师说,“古代在建筑内部雕刻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在同一所房屋中有如此多的雕刻还是不多见的。”
在我们“地毯式”的采访中,见到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年纪轻的人因为都在外面闯荡而很少看见。“要看到年轻人,得等到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一日。”
村民告诉我们,那一天是深澳村比春节还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庙会”。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岁数“逢十”的老街的老人也都集中在那一天“做寿”,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在外的游子也会在那一天回乡。全村大摆筵席欢度佳节,男女老少足足热闹上七、八天,受邀而来的戏团也会连演上好几夜。而这之后,古村又会回归沉寂。
我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了这里的古村文化印记和生活于斯的人们,不久将“展露”在我们正式出炉的古村宣传片里,更会封存在我们永久的记忆中。
(浙大学生 施懿真 丁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