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张晨 通讯员 周炜) “尤特”一来,暴雨倾盆,让杭州不少道路因积水出现了拥堵状况,然而城西的一个堵点却并非“尤特”之过。昨天,古墩路双向行车难,原本5分钟的车程要爬上30分钟,拥堵的打结点就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原来,从前天开始,这儿已经进入了迎新模式,做好了敞开怀抱迎接新生的准备。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涩面孔、拖着行李按着相机的家长、热情带路答疑解惑的学长学姐、不忘抓住时机招揽生意的运营商……昨天,浙江大学正式迎来了共计5880名的2013级本科新生。
今天浙大举行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去年开学典礼的亮点是有奥运冠军孙杨视频寄语助阵,而今年大家最关注的是新任校长林建华会和五千多位新“浙大人”说些什么。
“浙大精神”播种在每年的新生身上,而校长寄语推动着每个浙大学子前行。历年来,浙大校长都有精彩的开学典礼金句,从这些只言片语里,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座学府的独特文化。
●大学是深深的海洋。浙江大学校歌首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清楚地阐明了大学的特征,大学是知识之洋、学术之海、思想之库,容纳千江万河,浩瀚而永不自满。
●浙江大学培养的未来领导者,应当成为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引领者,成为各行各业的将帅之才,成为驾驭大海掌舵远航的船长。
●求是创新已经成为浙大独特的文化内核,成为浙大人追求卓越的自觉行为和内在动力。诸位要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未来领导者,你们的远航之路就是求是创新之路。
●在大学,我们可以修养品性,坚定志向,端正意念,获得知识,以“内修”而求“外治”,通过精神境界的丰富与提升,增强自己引领社会、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信心和能力。
●我们坚持整合培养,发挥学校“有文有质、有农有工”的学科优势,让同学们自由分享优质资源。希望同学们要“兼总条贯”、“思睿观通”,学习讲求“宽、专、交”和“精、深、通”的结合,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育,实现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整合,使自己成长为具有独特知识结构的整合型人才。
●我们坚持求是创新,强调有追求终极真理的勇气。希望同学们坚定“开物前民”的意志和勇气,以兴趣为导向,点燃创造激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成为具有突出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你们将来不仅要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育家、政治家和企业家,更要立志成为能转移国运、引领潮流的卓越人才。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以“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气魄,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之中。
●作家老舍先生说过,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是“大学生活”那一段,因为它是清醒的,意识的,生动的,努力向上的生活。
北京高校流行独立报到
浙大也跟潮流:请家长放手,让我们护航
上周开始,不少首都高校就迎来了新生入学季。为了帮助“95后”的孩子独立,学校可是用心良苦,清华大学拉警戒线物理“隔离”家长,北京科技大学推出“迎新网”实行网上报到,中国人民大学打出老乡学长牌让家长安心……
在昨天的浙大报到现场,独立报到也被极其推崇。每一个注册报到的学生必须凭通知书进入报到大厅,独立完成从注册、缴费、保险、领取军训服等一系列的报到流程,而被婉拒进入大厅的家长,都被安排在大厅外的家长咨询区等候。
在咨询区的上方,学校挂出了一个醒目的横幅:请家长放手,让我们护航。
为什么写这十个字?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告诉记者:“我们不敢说请家长放心,因为家长的心永远放在孩子身上。我们希望让家长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成长。现在家长管得太多,所以写了这十个字。我们会和学生讨论该如何做,而不是强制他必须如何做。我们希望学生们在大学里要慢慢转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成长。”
陆国栋强调,招生要与培养协同,教学要与思政协同,学校要和社会协同。而家长正是社会中一项最重要的元素。
一注册入学,推荐课表就到手
让学生避免太多选择所带来的无所适从
独立报到只是开始,再过几天,新生们就要面对进入大学的第一次“大选择”了——选课。
今年,浙大为每位新生发了一张推荐课表。这张课表,是根据学生所在的大类或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他们提供课程的最佳听课时间和授课老师的人选建议。
浙大教务处处长刘向东告诉记者,这是经历了固定课表和自由课表之后,浙大首次推行推荐课表,主要的必修课都已经在课表上,如果要换时间换班级换老师,可以推翻。“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也许因为缺少选择的机会,所以缺乏选择的能力,如果太多选择,他会焦虑和无所适从。推荐课表是学生选课时的参考,并不强制。”
给新生的一封信
每年,浙大都会给新生一封信,今年给新生的信是装在四款不同的信封里给学生的,每款信封都代表着一个本科生院。
“为了给新生更好的感觉,我们找了10个字迹比较美的学生,分别设在8个窗口,每来一个学生报到,临时写上抬头。”陆国栋说,“信的主题是成长,本来很多的事情,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增长了。但是中国的学生,成长太慢,或者由于家长管得太多,没有真正的成长。被高中、被大学、被专业、被高考,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走了,谁也没想过我为什么要这么走。所以这封信的主题,就是关注成长。”
有些文字,在此与读者分享。
经历一十二载基础教育的磨砺,在高考这个外源性压力消失后,如何开始你的大学生活?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好奇心还留下多少?你的问题意识是否已经养成?我们想要在这特殊的时刻,提醒你,中学和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主动学习。你要学会自己选择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会有课表,却不会有人替你决定应该上什么课;会有老师引导学业,却鲜有老师催交作业;会有很多开放的学术报告,却不会有人告诉你应该去听哪一场,……,你如何走向第二次成功?分数与成长,孰轻孰重?有选择,就会有困惑。
(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