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整天,我们寝室4个人几乎都在一起:参观校史馆、科技馆、吃午饭;下午选课时还在讨论,尽量选相同的课,可以一起去上。”昨天,浙江大学工科实验班新生李晨昊告诉早报记者。
李晨昊来自北京,19日报到后被分配在紫金港校区蓝田学园3幢2015寝室——让他吃惊的是,来自不同省份的其他3名室友的生日跟他是同一天——1995年1月24日。
这样的寝室在浙大不是个例——今年该校入学的5800多名本科新生被分到1400多个寝室,其中有14个寝室,室友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同一寝室有2个、3个学生同一天出生的更多。按学校的安排,入学后先按大类进行2年基础学科学习,第3年分到各专业,也就是说,他们至少在一起生活2年。
目前,多数高校是按新生的录取号分配寝室,而录取号是根据省份作区划的,往往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学生住同一个寝室。“按出生月、日分配新生寝室”的做法,是浙大2002年在时任校长潘云鹤提出“让来自东南西北的学生能一起交流”后开始尝试的。当时还没有实行分学科大类招生,寝室是先按专业、再按生日分配,班级内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情况很少。2008年开始按大类招生后,像工科类新生就有上千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概率就高了。
“来自同一省份甚至市县的学生扎堆住在一起,虽然生活习惯、风俗接近,但生活中缺少对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不利于多元文化交流。”一校方人员说,“设想一下:要是现在还按录取号排寝室,可能一层楼只能听到一两种方言。”
浙江大学宿管中心主任助理陈思思介绍,今年14个“特殊寝室”全部是工科实验班的男生寝室,主要是因为工科类招生多、男生比例高。从她了解的情况看,很多学生表示,生日相同、相近的住在一起更利于交流,比如,一起过生日会增进感情。
“我是17日来杭州的火车上,在学校的新生QQ群里知道其他3个室友跟我同一天生——以前没碰到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他们。”来自黑龙江的王天成说。
王天成与李晨昊一起被分在蓝田学园3幢2015室,其他2人是来自浙江温州的钱瑞源和四川的杜鑫铭。与王天成一样,杜鑫铭在到寝室前已经知道室友与他生日相同,而李晨昊、钱瑞源是到后室友告诉才知道的。钱瑞源表示,这样的安排是学校给自己的一份惊喜,跟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住在一起,感觉很亲切。
据介绍,今年14个“特殊寝室”全部是工科实验班的男生寝室,主要是因为工科类招生多、男生比例高。
(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