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这是浙江大学的发端,亦是中国近代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求是书院
百年校舍,现今只留存一处于杭州市大学路130号。清末简朴素雅的建筑,墙体斑驳,依稀可见百年沧桑。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保单位。
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让我们穿越与水结缘的校区,寻找百年变迁的名校足迹。
玉泉校区
玉泉校区位于杭城西北,紧邻玉泉、植物园。玉泉校区是原浙大所在地,1952年开始建设。目前,这里是浙大理工、公管和经济类学科院所在地。
玉泉校区
玉泉幽静,树木葱郁,即便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从老和山吹来的凉意。校园的主教学区呈中轴对称设计,依山上行。走在路上,你会发现,教学楼多是古朴的中式古典建筑,有着大屋顶和翘檐,十分有趣。
紫金港校区
紫金港校区位于杭城西北部,毗邻西溪湿地。它有着先天的环境优势,湿地的飞鸟、摇曳的芦苇荡和碧波流水。
这是浙大的主校区,2000年开始建设。这里,是外国语言文学、管理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建筑工程学、农生环学部及涉农学院等学科院所所在地。
紫金港校区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中部,竹径通幽的深处,有一个南华园,可谓别具一格。浙中地区的明清民居,颇有私家园林风范,杨柳依依,碧水清澈。
从浙中到浙西,它有着一段特殊的经历:“2002年秋,武义、龙游之交处拆除两幢明末民居,时值浙大紫金港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武义县政府乃倡襄赞,择址复建,铺以廊庭。2005年5月告成,题名:南华园。”南华园入口处石刻记载。
走在校园,还可见不少雕塑。比如,历任校长像,如竺可桢像、马寅初(1949年-1951年任浙大校长)像和钱三强像(1979-1982年任浙大校长)。
之江校区
钱塘江畔、六和塔边,月轮山峦之巅,浙大之江校区是也。红砖大气的西式建筑,见证了百年间的潮起潮落。
之江校区
这里的历史,可追溯至1897年。当年,美国教会创办育英书院,后成为之江大学。当年的不少建筑,留存至今,如主楼、钟楼、图书馆、东西斋和上下红房等。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便取景于此。
目前,这里是浙大光华法学院和浙大沃森基因组研究院所在地。
之江校区的近代大学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曾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
钟楼
进入校门,拾级而上,眼见就是红砖钟楼。百年已过,它却还精准地走着,不管沧桑变迁。现在,这已成为之江校区标志性建筑。
钟楼背面的墙白石上,刻着斑驳的“经济学馆”四字。据说,这幢楼跟史量才(1880-1934,上海《申报》主办者)有关。80年前,这位崇尚新闻自由的报人被暗杀后,他的家人根据他生前意愿,向学校捐款4万元造楼一座,正是这座“经济学馆”。
主楼
穿过钟楼,眼前豁然开朗。“西式的庭院,经纬纵横,你甚至认为中间加一座喷泉便达到完美至极的境界。”网友“十月半个月”描述。
在这里,你可以远视主楼,“她庄严、肃穆,落落大方的矗立在那里,任凭你挑剔地选择最合适的视角来阅读她的美丽。”
这栋“红楼”,是原之江大学的总讲堂、又名慎思堂,于1911年罗成。这也是首座教学大楼,现为之江校区办公使用。
现今,大楼上还保留着当年刻着的“Severance Rall”(主楼,又名赛佛伦堂、赛佛伦斯堂)。
图书馆
这栋“红楼”,落成于1932年,由当时之江大学同学会募捐兴建。这在当时,已算是亚洲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现在,这里仍是学校图书馆。踩在朱红色木板上,还会“吱吱”作响。
小礼堂
这是原之江大学的“都克堂”,又名都克堂督会礼拜堂、育英堂等。这是教会大学的象征性建筑,落成于1919年。
两层楼的小礼堂,低调的采用灰砖。可惜的是,这里已闭门谢客,只留有墙外的爬山虎。
上红房
圆拱门廊,雕花柱子,留有古罗马建筑的痕迹。据说,司徒雷登曾在此居住过。下红房的格调,与其一致,也是一栋西式别墅。
这两处,约建于1902-1903年,均为外籍教师宿舍,隐藏在月轮山间。
一号楼和二号楼,是原之江大学“东斋”和“西斋”,建成于1911年。这里,曾是之江大学的男生宿舍。
情人桥
穿过校舍,更见惊喜。一座石桥之下,涧泉幽咽,蓄成一汪碧水,周围杂花生树,景致幽美。
这座石桥,又被称作“情人桥”,传说为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之江大学第三任校长)修建。当时,学生们约会于此,故得“情人桥”之名。
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执教于此的词学大师夏承焘,在日记中写道:“夜与雍如何情人桥听水,繁星在天,万绿如梦,畅谈甚久。”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