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何文炯做客人文大讲堂

社保应该覆盖全体国民 按住高的 提高低的

发布时间:2013-10-08来源:钱江晚报


    
浙江人文大讲堂开讲9年,有很多热心粉丝。在浙大教授何文炯的“保险与民生”讲座上,就来了一位超级粉丝。开讲前5分钟,何教授刚落座,他捏着俩信封,冲到讲台上来,想请何教授在信封上写几句话。他说,每次来听讲座,都会准备这么一个信封,留下主讲人的签名、留言。信封左上角,还贴着从报纸上剪下的人文大讲堂标识;讲座内容,也会从报纸上剪一段,贴在信封的左下角。
    
    
何教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他写了这么一句话:民生问题是天下第一大事。
    
    
“现代社会中,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保障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何文炯是我国保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他说,风险保障属于民生范畴,保险与民生关系密切。
    
    
    
    
新的生活方式
    
产生新的风险
    

    
古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现代社会,房子更牢固了,生活更便利了,但风险并没有减少,有些风险甚至增加了。比如汽车多了,车祸多了,环境也变差了,这是新技术、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风险。
    
    
把风险归归类,跟我们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风险有四类: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人身风险,包括意外伤害、过早身故、疾病和高龄风险等。现在,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是老龄化,而且还是高龄化,8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现在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在75岁左右,杭州市前几年就超过80岁了,寿命延长,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出生率下降。这就是“少子高龄化”,这个高龄风险已经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财产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风险,还包括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等。
    
    
责任风险,对大家来讲可能是个新词汇。所谓责任风险,是指当事人因为他的疏忽或者是过错行为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公众责任、产品责任、职业责任和雇主责任等。
    
    
30多年前,湖南浏阳一家花炮厂,向美国出口烟花爆竹。一个美国小朋友玩花炮时发生意外,眼睛瞎了。于是向厂方索赔,理由是,产品说明书中少写这样一句话:本产品几岁以下的小孩子不能玩,如果要玩必须在成人指导下玩。这句话没有写,就是产品有瑕疵,索赔成立。
    
    
职业风险,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过错和过失所招致的经济赔偿责任风险。比如,医生开刀开错了,药剂师配错药了,美容师使得美女变丑了,这些事情在发达国家都是要赔钱的,不是闹着玩的。
    
    
还有雇主责任风险,当老板有责任。以前,老板与伙计之间因工伤事故发生纠纷的处理原则是“过错责任制”,也就是说,发生的事故是因为老板的过错,老板才需要承担责任。后来,处理原则改变了,采用“无过错责任制”——不管老板有错没错,只要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老板无条件负责,这就有了雇主责任风险。
    
    
第四种是信用风险。
    
    
保险,是处理风险的互助机制。
    
    
社会保险
    
应成为全体国民福利
    

    
社会保险,是“最年轻的”保险,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
    
    
当时的德国,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关系紧张,社会不稳定。为缓和矛盾,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93年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强制企业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解决工伤、医疗等费用来源,形成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后来,世界各国纷纷学习德国的办法,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逐步由工薪劳动者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全体国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1951年,中国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当时主要在城镇实施。1980年代后期开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在社会保险领域进行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现行社会保险体系,其保障对象逐步向全体国民扩展。
    
    
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等。
    
    
社会医疗保险,目前中国有三个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参加其中一个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未来的趋势,这三个制度应该逐步整合成为一个制度——国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是4个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浙江,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两个制度合并为一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做法,很先进,因为同类风险保障项目,制度越少越好,制度越简单越好。
    
    
三是工伤保险,专门针对工薪劳动者,而且劳动者不需要缴费,全部费用都由用人单位支付,因为这是基于雇主责任而设置的社会保险项目。
    
    
四是生育保险,主要是为参保者提供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期间收入补偿。这是很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可是目前参保率太低,而且只针对工薪劳动者,这是需要改变的。我认为,生育保障项目应该针对全体国民,农民生孩子,也需要医疗费用,其家庭收入也会减少,应该给予补偿。
    
    
社会保险
    
要加强更要改善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险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因此,这些年我和学界同行一直致力于说服决策机构将此权利落到实处。经过努力,中共十八大报告终于把社会保障方针由原来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改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一字之改,意义深远,中国老百姓的社会保险权得以进一步确认。
    
    
社会保险在中国的历史不长,而且这些年我们走了不少弯路。因此,现行制度存在一些毛病,主要是两条:一是公平性不够:地位越高,收入越高,保障越好;地位越低,收入越低,保障越差。二是制度的可持续性也令人担忧,主要是制度设计有缺陷,待遇调整缺乏理性,基金投资回报率过低。
    
    
今后,社会保险要加强,但更要改善。这几年,有些群体保障待遇太高,有的群体保障待遇太低,尤其是农民。今后应该“抑峰填谷”,高的要按住,不能再涨了,低的要提高。“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四句话中,保基本是最核心的。
    
    
保险是一种很好的风险处理工具,可是我们现在用得不够好,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很多人对保险、尤其是对保险推销有反感,商业保险的社会信誉不高。问题主要出在两方面,一是服务做得不够好,人员素质和技术也有待提高;二是商业保险产品本身的设计有缺陷的,供求不对路,老百姓想要的保险商品匮乏,老百姓不太想要的险种很多。
    
    
自助合作保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间组织办保险,比如行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都可以办保险。老百姓自己保险,民间自我管理,不以赚钱为目的,政府应该大力支持。
    
    现场互动
    

    听众:听说目前社会保险基金亏空,这是怎么回事?
    

    何文炯:社会保险基金有些地方亏空,这是事实,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总体上看,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目前是基本平衡的。但是,未来确实有支付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涨得过快,没有控制住,给今后留下了隐患。当然,还有人口老龄化、投资回报率低、缴费基数不足等因素。因此,需要改进制度、完善政策。当然,我们需要注意到,社会保险只提供基本保障,要想过得好一点,仅有社会保险是不够的,需要有补充保障,因为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充分保障。
    
    听众:请简单谈谈以房养老。
    

    何文炯:这个问题这几天社会上讨论很热烈。所谓以房养老,就是充分利用自有住房的价值,用于自己的养老。例如,某位老先生有一套房子,但养老所需资金或其他资源不足。那么,他可以用以下办法:一是将房子出租,自己住到养老院去,前提是所收房租足以支付其在养老院的需要。二是将大房子换小房子,或地段好、价格高的房子换成地段一般、价格不高的房子,前提是置换所得收入差足以补偿其养老之需要。三是倒按揭,反向抵押贷款。我的同事柴效武教授就专门研究这种方法,并与有关机构,特别是保险公司商讨多次。其核心思想是,房主将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定期支付的款项用于养老,房主身故后房屋产权归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想,外国也在这样做。问题是,这样做需要创造很多条件才行。例如,保险公司需要研究人的剩余寿命、房屋价值及其变化,因素复杂。相比之下,前面两种方法比较现实,但其缺点是,对于老人而言,其个人的房屋价值利用不充分。
    
    听众:你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有何看法?商业保险怎样才能给他们一些帮助?
    
    
何文炯:空巢老人将来会越来越多,这是全社会都需要高度重视的事情。为此,需要多办一些养老院,但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社区养老服务要跟上,让老年人在家里可以获得社会化的老年照料和服务。我不主张大量的老人住到养老院去。一是因为养老院没有那么多,二是住在养老院容易脱离社会。只有那些实在没有办法住在家里的,才住到养老院去。我主张养老院办在城里,最好与幼儿院相近,能够经常看到小朋友,这样对老年人精神状态有好处。
    
    商业保险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保险,使参保者年老后有更强的能力购买老年照料服务,老年人拿到这笔钱,既可以去养老院,也可以住在家里接受社区和附近提供的服务。
    
    我特别建议,家庭养老这条原则决不能动摇。年轻朋友要有家庭责任感,希望大学生们要有孝心。一要自己身体健康,二要组织美满家庭生儿育女,三要提高能力赚钱养家养老人,四要常回家看看照顾老人。
    
    (201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