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要闻

打造南太湖毛脚蟹的“乐活”空间

发布时间:2013-10-30来源:作者:6128


湖州市长兴县洪桥镇在太湖南岸,一片片的池塘里水草茵茵。池塘的“主人”——湖州南太湖毛脚蟹正享受着凉爽遮荫、空气清新的“乐活”空间。“水草种植覆盖池底面积70%,每667m2螺蛳放养量为500kg~800kg……”日前,由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徐海圣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湖州南太湖毛脚蟹养殖技术标准”,这个标准一出台,湖州市政府立即向全市养殖专业户推广。湖州河蟹专业合作社社长钱金元看到徐老师,就拉着他去了池塘边,顺手捉起一只毛脚蟹,一称,足有半斤重,老钱笑得合不上嘴了。
    
    《湖州南太湖毛脚蟹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是湖州市建立的第一个太湖河蟹养殖规范,现已在湖州市4.5万亩河蟹养殖基地全面推广。据了解,这一养殖标准的推广使用,当年已使太湖毛脚蟹养殖亩产增收20%。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说,养殖标准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方式,这是我们最为需要的。

    
    2006年,浙大与湖州启动战略合作,徐海圣是浙大面向湖州水产业派出的科学家,领衔校地合作的水产联盟专家组。徐老师研究河蟹生态养殖及病害防治10余年,对水产业非常了解。河蟹是湖州当地农民致富的主选养殖品种之一。徐老师以效益农业为切入点开展服务地方的工作。“2007年,我们调研了湖州市的河蟹养殖情况,发现农户们的养殖技术粗放,在蟹种放养、水草种植、疾病预防、日常管理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河蟹发病率高、规格小、产量低、效益差,有的十几年养下来了,每年的产量和效益还是保证不了,一旦暴发疾病,损失巨大。”
    
    湖州的南太湖毛脚蟹和苏州的阳澄湖大闸蟹同属中华绒螯蟹。徐老师说,同为太湖水系,两者在品质上不相上下,如果从生态角度来说,南太湖毛脚蟹还略胜一筹。为了提高质量,打响品牌,徐老师的团队近几年来跑养殖户,咨询专家学者,做田间试验,“希望通过把当地成功养殖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再推广给刚入门的或养殖技术较差的农户”。几年下来,南太湖毛脚蟹养殖成活率、养殖产量、品质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农民的养殖效益也有了显著改善。

    
    作为湖州市第一个太湖河蟹养殖规范,《标准》对养殖密度、产地环境等做了细致的规定,同时规范了种植水草,放养螺蛳,增加水中溶氧等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按这个标准来养殖,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污染,降低发病率,也能让河蟹吃上鲜活饵料,养成的蟹个体、味鲜、品质好。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养殖的河蟹,才能被叫做南太湖毛脚蟹。”徐老师说。
    
    现在,身兼湖州市太湖蟹养殖专家委员会主任和浙江大学湖州市水产产业联盟首席专家组组长的他,每年有一半时间要赶到湖州去,对养殖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徐老师和他的学生主要研究的是河蟹的病害防治技术。一是叫“微生态制剂防病”,就是把有益细菌直接泼到水里,让它们“打败”水环境中的有害致病菌,或是将有益菌混在饲料中,让它们在河蟹肠道中与有害细菌充分竞争,由此可以确保河蟹在内外兼优的环境中不得病。二是叫“免疫增强剂防病”,就是用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替代抗生素药物,提高河蟹抗病力,避免抗生素残留对人体造成危害。“现在河蟹生病的情况少了,主要是防病工作做得好。”徐老师说。
    
    (文 卢晶/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