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17日,由浙江大学承办的2013年高校机械类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在杭举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与全国高校从事机械类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一道,围绕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的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浙江大学机械系主任谭建荣院士应邀作大会报告。他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的教育。高新技术对机械工程教育的推动,制造企业对创新人才知识的需求,都需要我们进行国际化、工程化、多学科化、信息化和多模式化的培养。“我们现在设计、制造一个产品,都不是单学科能够解决的。同时,我们要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装备,必须要有懂得这些先进装备知识的人才。这都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谭建荣强调,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产生发生了质的变化,授课方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对当下的环境,我们要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为同学们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整合网络的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远程教育,推广共性开放课程,这是大势所趋,是未来教学必然的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课程质量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途径。但目前来看,教师投入精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环节缺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介绍说,浙江大学为此建设了通识核心课程,正试点建立大类核心课程。还推出了长时间实习、探究性实验、过程性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我们落实了2000万的津贴,来鼓励老师开始高质量的课程。”陆国栋说,未来四年,浙大的学生能够在本科期间修到一门通识核心课、一门大类核心课、两门专业核心课,使他们从课程中能够真正得到收获、得到提高,真正在大学里面得到培养。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任务是传播、使用、共享,首先资源一定要非常丰富。但不可能是一家一户把这些资源集中在一起,需要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来共同集中和组织我们的资源。”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孙康宁教授建议开展协同创新,建立资源库。“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把我们现有的大量的国家级的实验示范中心、省市级的示范中心协同起来,就可以很好地拓展我们的资源,还能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
高校机械类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由2006年创建并已连续举办七届的机械类课程报告会论坛更名而来,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相关教指委等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介绍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与会代表以分组报告、分组讨论和书面交流等形式,对机械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文 高楚清/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