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等数学,95。德文一,95。肥料,94。气象学,99……”这是曾经亲历西迁的浙大老校友王灵芳女士在浙大就读期间的成绩册。当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代表学校将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她时,王灵芳校友热泪盈眶,“太意外了,学校还保存着我的成绩册,这么多年也没弄丢。”
王灵芳老校友于1937年考入浙大农业化学系就读,当时班上连她在内只有两名女生。看着眼前的成绩册,王灵芳老校友想起了她在宜州读书期间的故事。
那时候日本人经常来轰炸,老师学生们都已经摸清了规律。上午在学校上课上到9点多,他们就带上书本和干粮翻过江,到对面的山里自习。等到下午3、4点钟,估摸着日本人不太会来了,再回到学校学习,一直到夜里。
“警报声有好几种,短的,长的,非常急促的,每种警报是什么意思,我们都很清楚,听多了也就习惯了,没什么好怕的。”王灵芳说。
“有一次,我在做化学实验,突然就拉响了防空警报,我把酒精灯按灭就往教室外的空地上跑,结果跑出来没几步,飞机就在头顶上了,我赶紧趴下,一颗炸弹就落在离我不到10米的地方,尘土都打在我身上。等飞机过去了,我连忙爬起来躲到附近的山洞里。”王灵芳说,虽然那时候环境恶劣,但大家都认真读书,功课一点都没落下。
但是有一位来自无锡的同班同学,由于思乡情切,精神压力太大,没法正常读书了。“没想到,有一次,日本人来空袭,震天响的轰鸣声反而把这位同学给炸‘醒’了,后来他又正常读书了,跟我们一起完成了学业。那时候,我们就常说,日本人的炸弹没有把我们炸死,反而把我们炸醒了,条件越是艰苦,我们越是要抓紧时间读书。”
早早爬起来晨读,晚上点灯看书,王灵芳和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西迁那会,学校有个清寒学生奖学金,是专门发给家在沦陷区、成绩优秀的学生。“我在宜州读书的时候,就申请了这个奖学金,结果成绩跟申请标准差了半分。当时的教务长郑晓沧对我说,虽然成绩差了半分,我们还是发给你,希望你要好好努力。”100元钱的奖学金,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能拿到的学生很少,之后王灵芳读书就更加用功了,最终在湄潭顺利毕业。
“要不是宜州当年收留我们这些没有家的学生,并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就不会有浙大的今天,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文 吴雅兰/摄影 张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