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上过课的逸夫楼

发布时间:2014-01-08来源:杭州日报

80多岁的老人,精力充沛。跟他旅游,可累人了。夜里12点以前,他会把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口,早上六七点就登上专机出发了。他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到内地旅游,无论到哪个地方,只吃自助餐。当地省市领导的陪同和宴请,他统统谢绝。
    
     ——和邵逸夫有近30年交往的浙大前党委书记张俊生回忆
    
    “众生扰扰,浊世颠倒,邵公于中作佛,慈善楷模,商界师表。愿邵公速速而去,去去就来。”这是浙江大学杭州校友会发出的悼念之词。
    
    不仅杭州,加拿大、美国、北京等各地校友会都发出了饱含深情的悼词。
    
    
浙大校长助理张美凤曾担任浙大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她说,浙江大学是接受邵先生捐赠最多的国内学校,无论是项目数或捐赠款额。也许因为,邵先生是浙江宁波人,对于家乡的教育,他有特别的感情。
    
    
在浙江的第一个捐赠项目,便是浙大玉泉校区的逸夫科学馆,那是1985年,捐赠金额是1000万港币。
    
    
随后的28年,浙大接受了邵先生7个批次8个捐赠项目,接受捐款总额达3.1亿港元和400万美元。最新的一个项目去年刚谈成,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邵逸夫医疗中心(在建),金额2亿港元。
    
    
其实,在浙大的四个校区中,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就有逸夫科学馆、玉泉校区逸夫体育馆、华家池校区邵逸夫体育馆、逸夫工商楼、逸夫艺术中心楼、逸夫科教楼、邵逸夫医院。
    
    
所有的项目都用于教学和科研。浙大学子都在邵逸夫捐赠的建筑里读书、学习过。
    
    
“从邵逸夫先生身上,学生学到了一种精神:成功后回馈社会,全力支持教育事业。”这种精神影响深远。张美凤说,目前来看,浙大校友对母校的捐赠也是大手笔的。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