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0多位科研人员历经14年,创建“李氏人工肝”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

发布时间:2014-01-13来源:都市快报


    上周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以李兰娟院士领衔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李兰娟院士颁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李兰娟、郑树森两位院士亲切握手并表示问候。
    
    
这个项目经过100多位科研人员14年的研究,在李兰娟、郑树森两位院士的带领下,创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统和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方法,破解了重症肝病高病死率这一国际医学难题,成功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重症肝病患者,创造了医学奇迹。
    
    
“李氏人工肝”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是目前国际上治疗急慢性重症肝炎最好技术
    
    
我国是肝病大国,目前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等肝病患者超过1亿人,每年约800万新发病例。其中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病死率高的重症肝病。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兰娟院士还是主治医师的时候,时常会遇到年仅二三十岁就因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的患者,其中不少患者家属会跪在她面前,求她救救自己的亲人。“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很难过,但又很无奈。”李院士说,“当时肝衰竭的病死率太高了,就连教科书写的都是80%以上的病死率。”
    
    
1986年,李兰娟又接诊了一位暴发性肝衰竭患者,来时已经昏迷。李兰娟给患者补充了一些白蛋白。第二天,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这让李兰娟喜出望外,由此萌生了创建人工肝的想法。1998年,在李兰娟的率领下,浙大一院的科研人员根据肝衰竭的不同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创建了“李氏人工肝”。
    
    
肝的主要功能有:解毒、代谢合成蛋白质、分泌胆汁和免疫防御。李兰娟创立了一套具有同等功能的仪器,根据病人的情况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浆吸附等方法,帮助病人解毒、合成蛋白质。
    
    
人工肝技术推出后,当年就挽救了40多例肝衰竭患者的生命。同年,这个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李兰娟及其团队继续完善人工肝技术,通过优化和标化治疗流程,减少对血浆的依赖性,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据统计,浙大一院已使用李氏人工肝技术5000余例次,成功救治了1800多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有不少肝昏迷患者。它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李院士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学习班,将人工肝技术推广至全国各地。目前,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使用了人工肝,累计治疗肝衰竭10万余次,挽救了众多危重患者的生命,是目前国际上治疗肝衰竭最好的技术。
    
    
人工肝技术为肝移植赢得机会
    
重症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80%以上
    

    
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是我国肝移植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但由于肝源短缺,以前不少肝病患者还没等到肝源就已去世。针对这一瓶颈,李兰娟院士团队与郑树森院士团队紧密合作,研究发现,经过人工肝治疗,可为慢加急性肝衰竭(记者注: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引起的肝衰竭)患者赢得做肝移植的宝贵时间。
    
    
李院士还创造性地将人工肝应用到肝移植的治疗过程中。
    
    
“通过人工肝治疗能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降幅达22%。缩短术后重症监护时间,降幅达27%。同时,还将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李院士说。
    
    
这有效解决了重症肝病病人肝移植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的难点,实现了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新突破。经验证明,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西方国家。
    
    
目前,浙大一院已经开展肝移植1200例,活体肝移植172例,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达95.2%、84.9%和75.7%,疗效达国际领先水平。
    
    
率先发现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
    
创建微生态干预防治重型肝病的新策略
    
    
肠道正常菌群是人体最大的正常菌群系统,在人出生的那一刻起肠道细菌开始在肠道内定植,经过1-2周才基本固定下来,各菌种的分布空间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并伴随我们一生。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但你知道吗,肠道菌群正常与否不仅影响着人体的消化系统,也与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甚至是肝硬化失代偿与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1994年,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发现,造成感染的细菌以及加重肝病的内毒素都是来自于人体肠道,率先揭示肠源性微生物毒力基因的多样性随肝病严重程度增加,首次发现毛螺菌科等细菌变化与重症肝病发病密切相关,对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价值。
    
    
李院士说:“肠道菌群与肝病的发生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很多肝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导致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当肠道菌群失衡,肠道的通透性会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损,从而加重了肝病的发生发展。发现这一机理后,我们在治疗上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通过干预肠道益生菌来纠正急性肝损伤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肝功能。”
    
    
发现肝癌肝硬化新筛查依据
    
可将肝癌肝硬化鉴别准确率提高至96.4%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临床上筛查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即使结果呈阴性,也不能排除肝癌的可能,因为,临床10%-15%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值是正常的。
    
    
针对这一问题,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潜心研究,发现并鉴定出13种潜在血清标志物,首次发现刀豆氨酸琥珀酸在肝硬化患者中显著降低,在肝癌患者中升高。这意味着,鉴别诊断肝癌有了更多的依据。另外,通过创建代谢谱肝癌、肝硬化诊断模型,可将肝癌、肝硬化的鉴别准确率提高至96.4%,优于甲胎蛋白74%的准确率。
    
    
(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