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盛宴 浙江智慧

发布时间:2014-01-13来源:浙江日报


    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本世纪初,以浙江大学孙优贤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着眼于解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适应性和大规模化等四大难题,通过多年攻关,研发了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这项工作于1月10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平台技术可以实现复制、套用、重用等功能,各领域所急需的高端控制系统和装备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孙优贤说。这套技术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先进控制与优化平台于一体,使我国高端控制装备的开发打破了国外的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深深扎根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平台,不再是“空中楼阁”。中科院院士张钹评价,这项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大学孙优贤团队的高端控制装备研发成果,已经有数千套成功应用于各行业工业装置,同时产品还出口至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发达国家,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近三年新增产值189.1亿元,创造经济效益72.9亿元。
    
    唱响涤纶欢歌
    
    
说到“聚酯长丝”,大家一定觉得很陌生,但是提到它的通俗叫法——涤纶,很多人一定就会恍然大悟了。
    
    1月10日,由桐昆集团恒通化纤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两所全国纺织学科领先高校的研究人员合作的“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项目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浙江省首个以企业为第一、第二完成单位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0年以来,国内聚酯长丝由于拥有人力成本、资源等优势,整个行业从资源消耗、人均产值等方面,与国外聚酯长丝工业相比,国内聚酯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仍较低。如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的同步扩大,保证企业的竞争力。这让聚酯长丝行业领头羊的桐昆集团恒通化纤有限公司和新凤鸣集团同行一拍即合做“亲家”,并与国内纺织行业的著名院校——东华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联手,“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项目应运而生。项目从2009年下半年投产到2012年底基本收回投资成本。
    
    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客观的经济效益上,而且全面提升了国内超细旦长丝技术与水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专有技术体系。该项目还实现了涤纶长丝生产规模与差别化、高品质与高附加值的统一,推进了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加快了切片纺产能的淘汰步伐,助力优化行业产业格局,成为我国长丝行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的标志,为我国传统产业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造福肝病患者
    

    我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1亿,部分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重症肝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经过14年研究,创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统和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方法,显著降低了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病死率,治愈好转率从11.9%提高到78.9%,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这项工作在1月10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人工肝如何运转?李兰娟院士介绍,作为肝脏移植、内科综合治疗的“同盟军”,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替代病肝的部分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的方法。与一般内科药物治疗不同,人工肝主要通过功能替代和体外支持来控制病情。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及可恢复性,相当一部分患者通过人工肝短期支持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完全康复。即使肝脏功能因为病变严重而无法恢复,多数患者的病情仍可以得到暂时改善,为肝移植手术创造时机和条件。
    
    为土壤“解毒
    
    人们正在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脚下的土地“中毒”了,变得不再适宜种植作物,挥发出来的污染物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这一现代化带来的困境,同样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来化解。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朱利中教授团队十余年来致力于土壤有机污染缓解与修复研究,为有机污染土壤“解毒”。这项工作于日前入选2014年国家“973”计划,并于1月10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朱利中团队的着眼点是有机污染物的界面行为及其调控,也就是搞清楚有机污染物跑向哪里,在哪些位置积累,如何调控其迁移转化过程。“吸附在土壤上的有机污染物可进入土壤溶液,并被植物的根部吸收;也可挥发到空气中后被植物叶面吸收。”朱利中说,“因此研究有机污染界面行为十分重要,就好比我们要先知道病因,才能给病人开药方。”
    
    朱利中团队还发明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的新方法,比如强化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消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成本低,又环保。这些技术已成功用于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和高风险工业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
    
    让“磁王”更强
    

    有“磁王”之称的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在现代高科技领域被广泛应用,从口袋里的手机、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仪到汽车、飞机,都离不开这种磁性优异的神奇材料。人均钕铁硼用量已经成为评价一国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严密团队,基于晶界组织重构技术研发了一系列钕铁硼新材料和相关制备技术,有力促进了浙江省稀土永磁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目前,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钕铁硼生产基地,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项工作在1月10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改进钕铁硼矫顽力的方法,也就是设法增强它在恶劣环境影响下依然能够保持永磁磁性的能力。一个传统的办法是添加昂贵的重稀土,这既成倍提高了材料成本,又降低其磁能密度,影响整体磁性能。同时,传统生产工艺造成的钕铁硼不耐腐蚀、韧性低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严密团队在多年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创性的技术思路,通过重构钕铁硼的晶界组织来解决上述问题。“钕铁硼显微组织中的晶粒和晶界,就像混凝土中的石子和水泥。”严密介绍,“改变晶界组织这一‘水泥’的成分,钕铁硼这种‘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就能发生变化。”严密团队通过密切的产学研合作,成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制备技术,促使晶界组织“听话”地随着人们的需要而改变。
    
    严密团队对稀土永磁的创新性研究,使钕铁硼的抗腐蚀性可提高最多十几甚至几十倍,使重稀土的添加量降低到2%或更低,同时保持了高性能,打破了日美对高端稀土永磁市场的垄断,推动中国逐步从钕铁硼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浙江英洛华磁业有限公司与严密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十余年,已发展为全球第三大钕铁硼生产企业。
    
    (20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