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浙江大学在邵逸夫先生生前捐建的玉泉校区邵科馆举行座谈会,缅怀纪念先生的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的高尚人格,感恩先生为浙大所做的贡献。会前,浙大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张曦,浙大常务副校长宋永华及浙大受捐助的邵科馆、邵体馆、邵逸夫医院、邵逸夫医学中心等代表,一起给邵逸夫先生像献花。
邵逸夫生前有无数的头衔,慈善家更是定格在了人们心中。“浙大,与邵先生有缘,是内地受捐项目最多的学校。1985年在玉泉校区捐建的邵逸夫科技馆是邵先生在内地捐资的第一个教育项目,2013年,邵逸夫先生捐资的第一个内地医学研究中心在浙大正式成立,这也是邵逸夫先生在内地的最后一个慈善项目。”宋永华说,邵逸夫先生在浙大捐建的项目达到8个,前后捐赠款额达到3.1亿港币、400万美元。“先生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敬仰,我们要学会感恩,将邵逸夫精神化为力量,团结起来,争取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先生一生爱国爱港,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回祖国大陆一次,90多岁还去了西藏,光敦煌我就和他一起就去过好几次。”张浚生和邵逸夫先生有着30多年的交情,他回忆说,先生事业很成功,但生活极为简朴,为人谦虚谨慎,说话细声细语,言行举止完全没有富商的架子。“90年代,他来内地考察,都不要官员陪同,不要宴请,吃饭就吃自助餐。在他100岁生日时,我们浙大的老师们想一起去给他百岁祝寿,被他谢绝了。先生的为人是浙大人乃至所有人做人的楷模。”
张曦曾是邵逸夫家乡宁波镇海的父母官,第一次见到邵逸夫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当时村里有人帮他找到了祖坟,先生一进来,激动地握着村民的手,用带着上海腔的宁波话反复说着感谢。” 张曦说,先生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对家乡的知名学府浙大更是情有独钟。他有时候会特意从香港坐飞机回宁波,在老家呆几个小时,给祖先上坟,然后飞回香港。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邵逸夫先生为勋爵,先生从英国回来下飞机说了一句话,“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要用到对的地方更难”。
1984年,玉泉校区邵逸夫科技馆立项时,校办原副主任陆国光是见证人之一。他回忆说,当时浙大请了最好的设计师和施工队,建楼用的所有材料都是从香港直接进的。1987年建成后,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在第二年就举办了一个国际性会议。邵科馆成为浙大的第一个现代化场馆。
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书记兼副院长何超回忆说,“医院建立之初,就是以美国人的先进管理模式运营。这么多年,邵逸夫医院也一直恪守‘四个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设备一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直博生夏静专业实习时就是去的邵逸夫医院,医院的“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建立入院准备中心”的“邵医模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上大学之前,跑了全国40多所大学,很惊讶地发现很多高校里都有逸夫楼。我上的小学、初中也都有逸夫楼,忍不住上网搜索,发现自己经常看的TVB也是邵逸夫先生创立的,真是佩服。”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大三学生刘庆宇说,那些楼不是简单的没有生命的建筑,楼里的更多人会继承和发扬先生的精神。“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
(张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