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国际化启动逆向思维

发布时间:2014-03-04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一些国际出版集团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很注意应用本地语言扩大媒体的可读范围,如《自然》等期刊更是在中国本土发行了中文版。为什么我们的英文版学术期刊不可以对每篇海内外刊发文章编译加载中文概要呢?”在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谈及刊物的最新举措时,《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总编张月红这样说。
    
    
自2014年第一期开始,《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印刷版及网站对刊发的每篇国内外文章都加了约200字的中文概要,其主要内容包括中文题目、研究目的、创新方法、研究手段、重要结论以及关键词组等。同时,还努力向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推进英文期刊加载双语文摘利在导读、功在传播的理念。目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及SprignerLink均在相继落实本刊双语信息在线功能。
    
    
与以往国内期刊全球化、走出去大多采用全英文的编辑方式不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在英文期刊中加载中文概要的举措可谓是一种逆向思维。尽管这样做在无形中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因为每篇海外论文需要编辑亲力亲为,动手编译。但在张月红看来,更重要的在于这种方式为每篇国际论文增加了第二语言的可读性与导播度。尤其是海内外华语读者受母语影响,会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文章的信息梗概,并对是否有兴趣阅读全文有一个快速判断。“而且,为了观其成效,编辑部还对每篇文章的中文概要设置了点击记录。”张月红告诉记者,她2月18日收到普渡大学航空航天系主任Tom SHIH来函,赞许刊物正在做一件好事,体现了“越身边、越世界”的特色。
    
    
此外,张月红表示,为了能够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对刊发的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对国际同行评议中有创新的研究论文尤其是综述文章,建议作者在刊发同时,对全文重要信息与图解附加一个3页~5页的PPT导读文档。比如,2014年第1期刊发葡萄牙作者一篇长达27页的长篇综述《前列腺癌:亟待肿瘤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一文时,通过3个图解的PPT导读,使该文发表仅两个月下载量就近600次;同理,来自墨西哥一篇研究论文《基于融合经验模式分解和小波分析方法的桁架式结构损伤定位的振动分析》的PPT导读,使得该文的下载点击量在施普林格与该刊网站高达近2000多次,显现了该文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张月红表示,最初的动力来自2013年年末《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获得六部委的“科技期刊国际提升计划”A类项目资助。编辑部在认真分析《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系列刊作者与读者群普众化的特点后,认为如果一味追求快速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焦虑势必导致办刊的浮躁心态;一门心思向国际一流学者约稿去提升影响力的办法,也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直寄托国际出版平台开放阅览的花钱方式,也不是中国期刊发展的长久之计。于是,如何让中国出版的科技期刊在世界上既有学术影响力又兼本土特色,就成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思考的重点。
    
    
得益于美国现代作家弗兰岑一句话的启发:“过于全球化的话,将造成世界文化的严重均化。”张月红认为,刊物的这种做法,希冀加速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圈的影响力,并能惠利于海内外中华学识之士,让其显现中国特色。“当我们刊登的文章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同行所关注,中国的期刊也将在传播中得到更多的认同。”
    
    (201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