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科研团队发现“睡眠开关”

发布时间:2014-03-10来源:都市快报


    本报讯 很多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都有过失眠经历,滋味很不好受。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教授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发现,人脑内的一种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细胞,与人睡眠或觉醒有重要关系。未来,专家也许能通过调控胆碱能神经元,改善睡眠。
    
    
他们的科研成果3月6日刊登在了国际顶级生物学学术期刊《Cell》的子刊《Current Biology》上。论文第一作者是段树民的学生、浙大神经生物专业80后博士研究生韩勇。
    
    
中国人4成有睡眠问题
    

    
段树民教授说,人的一生,有1/3时间在睡觉。睡眠对人的记忆、情绪、学习能力等有重要影响。据世卫组织调查公布,全球近30%的人存在各种睡眠问题,而中国人睡眠障碍发病率更是高达40%以上,成为日益增加的焦虑和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大脑的睡眠,是一个人类知之甚少的领域,各国科学家兴趣所在。
    
    
段树民教授还科普了一些与人的睡眠有关的知识。人的睡眠分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种状态,两者可相互转化。一个慢波睡眠和一个快波睡眠,组成一次完整的睡眠周期。人类每个睡眠周期历时约90分钟。一般人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至6个睡眠周期。做梦,往往发生在快波睡眠期间。一般来说,慢波睡眠占到总睡眠的80%,而快波睡眠只有一两个小时。一般来说慢波睡眠中的慢波(又称Delta波)占比越高,睡眠的质量就越好。
    
    
投入实际运用还要很长过程
    

    
浙大科研团队在小鼠身上做实验,发现了胆碱能神经元能控制睡眠。段树民说,小鼠大脑中也有胆碱能神经元,与人脑非常像。
    
    
段教授介绍了实验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在小鼠的胆碱能神经元上,种植了一种对光很敏感的“通道蛋白”。再把光纤装进老鼠的大脑中。实验时,当光纤发出蓝光,“通道蛋白”打开,胆碱能神经元就被激活。也就说,小鼠大脑中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能被人为控制。这样方便研究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如果实验小鼠正处于慢波睡眠中,胆碱能神经元一活动,小鼠就醒来或转为快波睡眠。但是如果小鼠正在做梦(处于容易做梦的快波睡眠过程),当胆碱能神经元被激活时,不仅不会唤醒小鼠,反而能让它梦得更香甜。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小鼠在晚上清醒活跃期(老鼠晚上活动,这相当于人类的白天),如果较长时间地激活胆碱能神经元,这些小鼠就会在白天睡眠期,出现类似人类的失眠的表现……
    
    
科研团队成员虞燕琴副教授解释,种种研究成果都表明,激活胆碱能神经元能影响睡眠,这预示着将来科学家可以想办法通过单独抑制这类神经元(比如吃某种药物),达到促进睡眠的作用。
    
    
段树民教授也说,将来科学家有望通过从胆碱能神经元入手,治疗失眠。因为,既然能刺激胆碱能,使大脑兴奋,就能抑制胆碱能,使大脑安静,但这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科研,现在的研究还只是开始。
    
    (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