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美文  博文

杨振宁做客“理学大讲堂”

研究的三部曲:兴趣-准备-突破

发布时间:2014-04-14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张鸯 卢绍庆7865




“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成功就不远了。” 4月14日下午,93岁高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做客浙江大学“理学大讲堂”,一头华发的他在2个多小时里,与浙大学子分享他的求学和研究的经验体会。浙大常务副校长吴朝晖代表学校授予杨振宁先生理学大讲堂纪念铭牌。
    

    
直觉和书本知识有冲突时,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1937年,因为战事,刚念完高一的杨振宁随父亲搬到昆明,在1938年,他迎来了一个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的机会。“困难就在于我没有学习过物理,考大学要考物理,所以我就找来物理教材自学。”杨先生回忆说,自己在家里闭关学习,有一天看到了匀速圆周运动,对教科书上的说法不太认同,觉得物体在运动时,动量是应该向切线方向运动,但书上说力量是向心的。他的直觉和书上讲的不一样,杨振宁花了更长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直到最终搞懂。虽然最后的结果是自己错了,但却让他更清楚地明白了“向量”这个概念的意义。
    
    
“直觉和书本知识有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杨先生说,人类最初的婴儿阶段开始学习各项本领,就是靠直觉慢慢尝试,并逐步修正一些错误的直觉,人生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系列修正自己直觉的过程。
    
    
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深入学习的机会
    

    
杨先生回忆说,和同学辩论是极好地理清思绪、深入思考的机会。他鼓励大家利用好“同学”这个身边最方便交流的伙伴。他说自己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经常与黄昆、张守廉辩论问题。“我们高谈阔论,无休止地辩论物理中的种种题目,被同学们称作‘三剑客’。记得有一次我们所争论的题目是关于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那天从开始喝茶到晚上回到宿舍,关了电灯,上了床后辩论还没有停止。现在虽然已经记不得辩论的具体细节,但清楚地记得三人最后都从床上爬了起来,点亮蜡烛,翻开海森堡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寻找论据。”
    
    
研究生遭遇沮丧是最正常的
    
    
杨振宁说,虽然自己取得一些成绩,但在求学时代,1947年那年却是非常沮丧的一年。
    
    
当时,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实验物理。“一年多的时间我做实验总是不成功,找不着门路。”他说,那一年很没有头绪,后来导师发现他理论物理比较强,建议他调整方向。但转到理论物理,跟着导师做了几个题目,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很焦虑,最后没办法我自己给自己出了四个理论的题目,结果其中三个也没有结果,但一个成功了,就是关于群论的。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把‘对称’用在核物理中。我走进去了,很快占领了一个新的领域。所以年轻学子刚走进科学研究,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过程中有点挫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多尝试,不要放弃。”
    
    
研究的三部曲:兴趣-准备-突破
    
    
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年轻学子怎么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人的硬件——脑子其实是有特定结构的,它与你能对什么产生兴趣有密切关系。”杨振宁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他小时候数学很好,很大程度是受了他父亲杨武之的影响,后来他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他自己三个孩子,他们也学得很快,但有一个区别,就是当年他自己在过了一年之后,依然还能很清晰地记得其中的精妙细节,而他的三个孩子学得快却也忘得快。所以他没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数学、物理方向。杨振宁说,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他说,“所以当你们发现自己对哪方面特别感兴趣,这是一件很庆幸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好好培养,并努力坚持,可能在这方面就会有所成就。”
    
    (文 张鸯/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