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观点  发言

张振跃: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4-04-2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张振跃 编辑:高楚清110941


    教学改革大概有三种情形是必要的。第一,我们有许多机构和怀有抱负及工作热情的教师在行使职责;第二,我们以前可能有错了,现在需要改回来;第三,我们的目标更高了,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和措施,改进与之不相适应的做法。下面,我从教学为本理念、课程改革管理、校园校风建设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第一、倡导教学为本理念,提升学术创新修养。
    

    我们的老校长有两“问”,与其说是问学生,还不如说是问我们这些师者:我们在浙大的使命是什么,我们能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自己的学术修养和教学品位,才能尽到责任,缺乏学术修养的任课教师在浙大应该不能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教师。具有科学学术能力是教师的必备条件,科学研究就应该是教师的自主行为。教师影响学生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在自己授课当中体现的科学追求和学术感染力。这点尤其对本科生的影响为大。
    
    我们要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但现在还有巨大的距离。其表现为,一是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削弱,如教学能力评价在入职包括引进人才和晋升考核当中缺位;二是高研究水准的教师在本科教学当中缺量,教师深度底蕴欠缺;三是教学质量与投入认同感偏弱,以完成课时为目的。有的教师不讲思维方式,讨好、迎合学生,如果我们还为其鼓掌,那是可悲的。
    
    所以,强化教学为本的理念,第一,增强教学为主要责任的观念引导和措施落实。比如在入职当中保障学术水准,增加教学考核。规范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当中的质与量的考核检查;第二,从制度上激发教师的教学主动性。要设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尊严感,规范并鼓励具有高研究水准的教授的教学。
    
    第二,明晰课程负载功能,优化教学管理效能。
    

    目前课程上存在的问题,第一,课程功能模糊或功能不适当、教学质量检查表面化。第二,对课程功能的期望有些不太恰当,一些公共课程容易受到非议,对其应该达到的目的模糊或有不同的理解。第三,教学检查表面化。因为课程应赋予的功能模糊,我们在教学检查中无处下手,督导组的检查也缺乏针对性。
    
    我们可以进一步明晰课程负载功能:欣赏性课程,偏重欣赏修养,弱化专业性;通识性课程,弱化技巧,偏重技术的普识性与宏观理解;应用性课程,注重技能与应用,弱化理论与分析要求;能力性课程,强调原理与分析,注重理解、表达与推演;研究型课程,则问题驱动,小组协作,鼓励讨论与探索。
    
    明晰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按负载功能的设置配置相关课程内容,有利于课程的递进衔接、减少平行重复;可以根据功能配置课时跨度,有利于课程的合理布局;可以根据课程功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课程功能设置教学规模,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可以根据功能来检查教学质量,有利于考核准确。
    
    我们要调整学校与院系的管理功能。比如说,我们可以加强学校对课程的宏观布局与授课之间的协调性,而弱化学校对具体课程的质量检查,强化整体质量的监督。而院系必须负责与负载功能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设定与实施。
    
    第三,梳理严谨校风,提升学习氛围。
    

    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学风问题:学习惰性、考试突击、修课功利;教风问题:水课增多、考试雷同、打分过于宽松、迎合学生的倾向比较多;制度问题:过多的学分和不合理的课时配置,实际上会挤压学生的有效时间学习。比较多的水课,一定程度上迎合学生的修课功利性。过高的平时成绩,成为教学遮羞布。从严要求须谨慎、有风险、没有必要,刻苦学习需掂量、高难度、低效益,有这样的暗示作用,显然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教学。
    
    因此建议学校,一是适当减少课程的总分数,合理控制低年级的修课数目,确保学生有一定的量甚至足够量的课余时间。二是合理布局不同功能性课程。三是减少无核查的平时成绩比重,甚至可以取消。四是在课时保障的前提下,保障能力性课程的平时学习环节的考察与检验。五是提倡严谨教风,真正关爱学生成长。在一些评优,特别是在教学评优当中加强这方面的考察,这对于引导健康的校园校风建设非常重要。
    
    
(根据浙大数学系张振跃教授在2014年4月26日校“双代会”上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