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校歌吗?
近日,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布了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前十名单,浙江大学的文言校歌、复旦大学校歌“复旦复旦旦复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校歌“年轻的白杨”位列前三。
这个排名,是“微言教育”根据每首校歌收获的转、评、赞总数排列。截至昨天,央视官微上,它的转发量已经破万了。
浙大校友荣誉感爆棚
不过会唱的同学真不多
看到母校上榜,浙大校友瞬间荣誉感爆棚,奔走相告,高呼“我浙威武”。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音乐评论家史崇义曾指导过高校校歌大合唱,在他看来,中国高校校歌旋律大概有两种,像复旦校歌是民国时作的曲,属于歌颂的旋律,还有一种是进行曲。
“所以不能拿校歌和流行歌曲比。它不只是一串音符,更是一种灵魂,是大学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凝聚而成的。”史崇义说。
既不流行,那母校的校歌,你还会唱吗?在记者采访的10位毕业生中,3人表示还能哼唱,6人表示听到旋律能认得,还有1人反问:“我们学校也有校歌?!”
小林是浙大研一的学生,她数了一下,大学4年唱校歌的机会不多:“大一军训合唱比赛,校歌是固定曲目,练得最多。开学典礼上也唱了,再之后就是毕业典礼了吧。” 小林说,毕业典礼上唱校歌,大多数同学是滥竽充数的,因为,早忘词了。
虽然唱校歌的机会并不多,但排名激起的涟漪却很大,因为校歌的背后,是学子对母校的归属感,能勾起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怀念。
“塔兔”毕业后留校任教,之后每年参加学弟、学妹们的毕业典礼,每当校歌响起,他就鼻子发酸“听得直想哭”。
今年念大四马上要毕业的小胡则说:“刚入校时,辅导员教我们学唱校歌,觉得特傻。下月的毕业典礼上,我想我会认真唱的。”
浙大历史系教授解读
马一浮作的词曾经想改写
“歌词都是文言文,让我这枚理科生苦不堪言呐。”浙大男生小冯,一边为母校校歌荣登榜首自豪,一边自叹实在不明白在唱什么。
浙大校歌第一句是这样的: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董平告诉记者,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浙大当年西迁办学的第三个落脚点),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请来马一浮为校歌作词。
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竺校长也曾考虑改写,但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
之后,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为这段词谱上曲,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至于词中内涵,在董平看来,校歌三段歌词,环环相扣,表达的意义是极为深刻而宏大的,“富有传统文化意识,富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以及大学之天下情怀。”
“比如第一段里,表述的是综合的中国古代关于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常讲要‘明体’,就是要先识大体,这第一段就是阐明大学的‘体’。就像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多’是满,满则溢。还有一个引申义是,夸奖、赞美。大学是‘大’的,所以首先要成其大,就应当像‘海纳江河’一样。海以其低下,所以能容纳众水而成其大。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应当取一种谦逊的态度,谦才能受益。”
链接:浙大校歌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 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 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 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 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 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 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通讯员 王雅慧 本报记者 徐洁)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