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5日起,浙江大学启动第一期为期四周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计划。这是“课外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力求让每位本科学生每学年参与各项课外阳光体育锻炼的平均次数不少于120次,每次锻炼时长不低于30分钟。活动进行到现在,各院系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又有怎样的反馈呢?记者通过了解情况,发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重点关注,以测促练
“我们刚刚对同学们进行了模拟体测,以检验两周来的锻炼效果,以便今后能更有针对性地练习。”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潘临灵说,公管学院学生的体测达标率为89%,低于学校90%的平均值。“我们将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不运动、体质很差的,对这类学生我们采取重点关注、强制运动的措施。第二类是体测成绩较好的,学院请他们做督导员,督促其他同学投入锻炼。中间类的学生,学院的要求是每周锻炼3-4次。”
公管学院每周开设了12个活动时间段,学生可任意选择三个,活动内容除体测规定的五项外,还包括学生喜欢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这样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就大大提高了,而每周一、三、五晚是夜跑时间,“我们共有200多名学生,每次夜跑都差不多有150名学生参与。”潘临灵说。
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包松自己是个运动达人,她以身说法,宣传运动的好处,传授运动的理念,带领那些被“重点关注”的同学进行夜跑。“公体部的程路明老师几乎天天到场指导同学们夜跑,看他认真的样子,同学们也更加认真了。”潘临灵说。由于自己也是运动爱好者,每次带领学生锻炼时,潘临灵也会跟着做运动。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丰富内容,调整场次
5月15、16日下午,生工食品学院举办了本科生趣味运动会,这是学院课外阳光体育锻炼活动的一个缩影。除五个体测项目外,学院将跳绳、踢毽子、三人四足这样的趣味运动内容纳入到训练项目中去。
为了解决锻炼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的冲突,学院将可选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从第一周的三个,调整为第二周的五个,只有这样才能够覆盖全部大三学生。
锻炼刚开始,学院辅导员夏平就给同学们下了一帖“军令状”:“当着体育老师的面,必须要有体育精神!”几次锻炼下来,许多同学都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从原来的不太支持转变为积极参与。
“这个活动对于我来讲,压力非常大,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只有我一个,学生可以选时间,我则需要每次都到场,增加了不少日常工作量。但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也有助于加强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夏平说。
公体部:这是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做的事
浙江大学公体部主任吴叶海说,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导致下降因素很多,集中作用到学生身上则表现为运动不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但“体育锻炼”这件事,最奇怪的,莫过于“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却很少。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锻炼的队伍,学校决定建立并启动“课外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学院负责督促,公体部负责专项技术指导。吴叶海说,千方百计鼓励甚至强制大家参与体育锻炼,是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和运动习惯的情况下,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做的事,这也是体育教育的意义所在。但究竟是否会有效果,关键还是要看同学们是否能从被动变主动。
(卢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