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部院综合楼求是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杨卫院士从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手中,接过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的奖牌和证书。他深情的说,8年前,我到浙江大学工作,向大家学习求是创新精神。今天,学校授予我“竺可桢奖”,对学校、各位同仁、各位老师的厚爱,我将铭记在心。
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宏建主持仪式,并宣读《关于授予杨卫教授浙江大学“竺可桢奖”的决定》。
杨卫院士于2006年8月至2013年2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以自己对高等教育发展和现代大学精神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以总量起步,以内涵攻坚,以声誉立校”的总体思路。在办学实践中,在全国率先进行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功推进了学科伙伴计划,创建了一批新学科;推动实施了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重视强化科研品质、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积极促成中国C9的创建及与国际大学联盟的合作,推动浙大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等。
林建华说,杨卫院士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六年有余,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被誉为学校改革发展最好时期之一。杨卫院士也以其活跃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全校师生和国内外同行的尊敬和赞誉。我们将“竺可桢奖”颁授给杨卫院士,既是表彰他对学校教育、科研和管理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表达我们对杨卫院士的感激之情。我们要以杨卫院士为榜样,学习他的师德师风和求是创新精神,在本职岗位,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新力量。希望同学们学习杨卫院士执着的科学精神,在浙大求学期间,加倍努力,将来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杨卫说,16个月前,中央调我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支持中国的基础研究。浙大很多校长,像竺可桢、路甬祥、潘云鹤等,后来大多担负着全国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他们都是浙大这块土地所哺育的求是精神、创新精神的成果。与老校长们相比,自己的视野明显不足,能力也自叹弗如。“我们一家三代,都与浙大有缘,与竺可桢先生和‘求是’有缘,今天也很荣幸在求是厅接受‘竺可桢奖’,我对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所哺育的求是、创新精神,表示致谢。”
仪式后,杨卫以“求是为基 创新为魂”为主题,系统阐述了迈进21世纪的中国基础研究和面向2020年的展望。他说,基础研究和机制体制变革、专利,是创新驱动的三类源头。在变化的世界,对基础研究不变的要求是要彰显研究型大学,构成创新驱动之源、变革的引爆剂和催化剂,产生颠覆性的技术。研究型大学是知识链、人才链的最高端,我国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几代人的接力,基础研究将是C9高校的始终追求。基金委将努力成为“科学家之友”,“拓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渊,遂人才之愿”。到2020年,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要实现“总量并行”“过程并行”和“源头并行”的预期发展目标。
(文 高楚清/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