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艰难开口,只为道声“感谢”

发布时间:2014-07-21来源:杭州日报


    从7月5日晚上转入浙医二院算起,南京人小罗和他的家人,已经在该院烧伤科病房住了12天了。
    
    “你的儿子,看,病情好转了!”前天上午,护士拿着报纸给小罗看——新闻的主角是一位叫希希的男孩儿,报道上写着“在儿保接受治疗的希希,已经撤掉了呼吸机,会笑了。”
    
    入院这些天,浙二不仅尽全力提供物理上的治疗,医护人员同样重视对他们精神上的鼓舞。
    
    比如,每天搜集媒体报道,将希希在儿保接受救治的状况,及时告知小罗。这就是护士根据小罗的情况,特意排出的一个工作环节。
    
    小罗笑了。他看着护士,张合了几下嘴唇。护士读懂了他的唇语:“我要说话。”
    
    病房静谧,只有机器发出规则的声响。小罗的喜悦,全印在脸上。
    
    申请!我要说话
    

    烧伤病患无法开口讲话。因此医护与他的多数沟通,都是通过唇语进行的。
    
    不过,轮到有特别想表达的时候,小罗就会做出“我要说话”的口型。
    
    医生很快来到他的病床旁,对他进行评估——目前的状况,可以暂时“堵管”说话。
    
    许多烧伤病患的气管都被灼伤,小罗也不例外。因此他们的气管须被切开,再通过人工导管,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氧气和其他物质。
    
    但如此一来,小罗的发声过程,就无法像健康时那样通过气息运动,带动声带振动。“堵管”就是通过暂时的气管闭合,使他能发出微弱的声音。
    
    “我的儿子长得可帅了,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我儿子出事了,有2个小朋友还特意赶到杭州来看他,哭的稀里哗啦的!”小罗格外珍惜这次发声机会,说得飞快。
    
    话音才落,护士立刻给他罩回了气切面罩。又是一片静谧,耳边又只剩规则的机器声响。
    
    小罗的眼角挂下一滴泪,“我想我的儿子……”。
    
    还是唇语,护士能读懂,但不再回应他。希望他能先平复下过于激动的心情。
    
    感谢!救我儿子去医院的成彪师傅
    

    “我要说话。很重要的事情。”才过一会儿,小罗微抬手臂,将裹着纱布的手掌,往喉咙方向摆了下——这是示意申请堵管的意思。
    “只能说一下,不然对声带不好。”医护人员批准了他的申请。
    
    再度开口前,呼吸治疗师还帮他吸了一次痰。小罗也很配合地咳了几下,痰液喷在了气切面罩上——在烧伤病患的医疗上,这被称为“有效咳嗽”。需要医护技巧,更需要病人积极配合。
    
    医生再嘱咐:“最后说一下哦。”
    
    “我想找到事发时救我儿子去医院的出租车司机,我想当面谢谢他(成彪)!”
    
    小罗突然提到这个,让医护人员有些意外。还好,天天搜集各类报道,护士马上做出了回应。
    
    “送一家五口去医院的司机找到了,叫成彪,上个星期已经被表彰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了,”护士回答,“你就放心养病吧!”
    
    气切面罩再度回到他的喉咙处。
    
    “再让我写几个字吧。”护士读懂唇语,拿来了纸笔。
    
    一句话,是小罗带给躺在隔壁病房的妻子:“告诉她,老婆我好想你。”
    
    一句话,是小罗告诉前来探视的家属的:“找一位记者,在报纸上感谢他(成彪)。”
    
    拿上纸条,护士没有言语,只抿嘴一笑。转身时,她的眼角湿了。
    
    
(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