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生入校前调查问卷结果出炉

绝大部分学生高中时就有了职业理想 六成学生朋友少或不爱交际

发布时间:2014-09-21来源:青年时报


    时报讯 今年,浙大5800余名大一新生都收到了学校“大学生成长状况调研”的调查问卷表,其中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智力、沟通及家庭情况。
    
    
昨天,记者从浙江大学本科生院了解到,此次共回收了4606份有效问卷,相应的统计结果也出来了。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说,这份调查问卷中的部分内容、数据,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来说具有一定的反省作用。接下去,它们会成为学校对这一届学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并且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成长计划。
    
    
记者翻看了一下,其中部分调查内容与刚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目标不谋而合。
    
    
>>>关于学习
    
学科 学英语最轻松 数理化紧跟其后
    

    
能考上浙大的学生,可以说是学霸型的吧!99.3%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至少有1门学科学起来比较轻松。
    
    
你能猜到,在浙大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型大学中,所有高考科目中,学霸们自认为哪一门学科学得最轻松吗?
    
    
你知道吗,不是语文、不是数学,而是英语!它以24.66%的选择率占据第一。数学、物理、化学分别以22.44%、17.87%、12.32%紧跟其后,语文以8.37%位居第五。
    
    
医学大类大一新生小方说,这个答案不奇怪。以他自己为例,他觉得英语确实比语文好学很多,只要掌握了有规律的语法、肯背单词就行了。而语文题变化太多了。
    
    
陆国栋说,从这组调查能够看出来,学生在学科兴趣和特长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接下去,他们要想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将在某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
    
    
在学业理想方面,仅有57.29%的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仍有少数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低或未考虑过为自己设定一个学业目标。
    
    
学习习惯 仅1/3学生会主动去学习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智力的基本结构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依此理论,教育者不能以传统的智商高低(智力)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而应该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充分理解他们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数据只展示了从兴趣爱好角度得到的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
    
    
理解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在调查中,仅有36.79%的学生表示,在过去的学习中,一个知识点老师讲一遍就能理解。这一点,令浙大的老师们很着急,因为大学里的课堂授课不会像中小学,一个知识点老是反复去讲,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学生们自己去学习、主动去询问。如果这个学习习惯不改变,可能刚进入大学时会出现成绩退步的情况。
    
    
还好,这些学霸在问卷上表现出来的自己都是有韧劲的——58.4%的学生表示,学习中发现不懂的地方非搞懂不可,69.68%的学生还表示,课本上或老师讲错的内容会设法求证。
    
    
陆国栋说,在统计这些数据时,就有老师跟他说,别看浙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但从问卷中的统计情况看,学生的学习计划性和主动性不强,比如说课前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仅2成、有计划学习的不到一半。综合一下,大约只有1/3的学生会比较主动的去寻找想要了解的学习内容。
    
    
>>>关于成长
    
职业规划 12%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思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透露最大的信息就是,今后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对自己有一个职业规划。
    
    
那么,在今年这群仍然是按分数选大学的学生中,他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呢?从调查问卷显示,其中88%的人都有职业理想的,剩下的12%的学生中,没想过的人占了8.67%,未选择的占了3.89%。
    
    
什么样的职业是学生喜欢的?这个答案五花八门。选择“担任政府官员”的占2.56%,选择“从事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占40.87%,选择“争取成为一个企业家”的占16.46%,选择“只要是赚钱多的职业都可以考虑”的占7.86%,选择“只要是领导和管理岗位都可以考虑”的占3.89%,选择“其他”的占15.8%。
    
    
浙大对这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老师提出,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偏重于改善经济条件的学生占24.32%,偏重于提高社会地位的学生占22.91%;关注职业稳定性的学生占43.43%,关注职业创新性的学生占40.87%,关注职业竞争性的学生占16.46%,关注职业实在性的学生占11.75%。学校应为具有不同职业理想的学生提供提高其相应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在职业理想难以达成时,学生应有适应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交流合作能力 超过六成的学生朋友少或不喜欢交际
    
    
年轻人最大的特点是有活力,按理说也愿意广交朋友。可是,在这次的调查中,这一届学生的答案让记者跌破了眼镜:只有28.91%的学生除班上同学、儿时伙伴和亲戚外“有很多朋友”,60.11%的学生有少量朋友,10.42%的学生“很少与其他人接触”或“不太喜欢交朋友”。
    
    
难道,这都是互联网惹的祸?这个问题目前是无解的。记者尝试问了几名参与调查的新生,他们想了很久,也只能给出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75.47%的学生说,在与他人遇到相互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会试图通过交流主动去解决问题,有30.69%的学生表示,遇到自己正确的意见不被接受时会很愤怒。对于“朋友故意伤害自己后的反应”这个假设性问题时,有5.12%的学生不能原谅朋友对自己的损害,其中1.58%的学生会对朋友实施报复,有19.97%的学生不能谅解朋友对自己比较严重的损害,39.36%的学生不能谅解朋友故意对自己的损害。只有27.12%的学生给予朋友以改正错误的机会。
    
    
对于自己的交流合作能力,14.09%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很欠缺,有19%的学生将这一能力列为本科期间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有2.03%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能力是团队合作能力,有5.47%的学生将其列为本科期间最需要提高的能力。
    
    
看来,在这个自我认知方面,其实学霸们都是挺清醒的。
    
    
情绪调节 大部分学生觉得生活中开心的事多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在这一次的问卷中也不例外。
    
    
结果显示,有67.1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开心的事情多,不愉快的事情很少”。有11.7%的学生“听到别人批评自己会很生气”,有21.14%的学生“遇到不如意的事会沮丧好长时间,甚至会变得不太自信”。
    
    
问卷也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了简单的调查,有30.69%的学生“遇到自己正确的意见不被接受时会很生气”,有22.19%的学生“宁可做回报不高但风险小的事,对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没有太大兴趣”。统计显示出,相比较而言,对于实际困难所造成的挫折,学生的抵抗力相对较强,对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挫折学生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201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