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张答卷看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4-09-26来源:浙大新闻办


    本科生院把“大学生成长状况调研”作为自立研究项目,今年向5800余位新生发放调查问卷,初步结果在上周的《浙江大学报》公布。为什么要做这一调研?教育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获得哪些信息?本报记者专访了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
    
    
1、浙大2014级本科新生有5800余位,在网上提交了答卷的为4604人,有20%的学生没有递交,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陆国栋:有80%的有效答卷还是不错的,当然我们没有把参与答卷作为新生的一个必选项,我们认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有20%的同学没有递交,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可能:一是有可能学生认为这项调查与自己无关,不想参与;二是有的学生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爱分享;当然,上网不方便也是一种可能。
    
    教育不应该是单向度的行为,我们理想中的“教学相长”,应该从“师生互动”开始。所以,我希望这一有效答卷比例能在我们未来调查中继续保持乃至持续提升。
    
    那将是我们关注学生获得的最直接回报。
    
    
2、从学生问答“你选择浙大的主要理由”的统计中你看到了什么?
    

    陆:看到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对浙江大学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他们认为浙大的成长空间与他们想要的预期是匹配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是以分数是否“划算”来衡量的。进入浙大的学生可以分为3类:以为自己不会来浙大的,以进浙大为目标的,还有以为自己来不了浙大的。后两类学生占比80%强,最需要做出调整的是第一类学生,希望这种失败的情绪不要伴随他们太久,最好能在一个学期里调整好心态。确实,我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分数决定的,而这个“分数”也许与他的预期存在差距,但那都应该成为过去。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那些“无奈”的选择变成“无悔”的选择。学校、教师、乃至学生,我们应该共同付出不懈的努力。
    
    3、调查显示,在学业理想方面,希望自己学业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高达87.23%,尤其是有超过10%的学生希望自己在前5%,你对这个数字有怎样的解读?
    

    陆:当然是一个好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否我们的学生对困难估计不足?因为你要面对从中学到大学巨大的转变,因为你面对的几乎全是“高手”、“考试能手”;从逆向思维看,我们的同学是否过分重视了分数?
    
    老师特别应该关注这些对自己预期非常高的学生,在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持自己的目标,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
    
    
4、你认为对于人的成长,大学和中学存在哪些本质上的区别?比如课堂,它对学生的意义是否就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大学新生,要适应大学的这种“不同”,理想状态是怎样的?
    

    陆:中学的成长是在温室中完成的,而大学的成长开始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考试”氛围,它让你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朝着一个既定方向奔去。到了大学,缺失了这种“考试”氛围,学生反而觉得茫茫然然,如果再以“考试”为归宿,这与大学应有的成长是相违背的。大学成长的基本标志是应该从“考生”蜕变为“学生”。
    
    在大学,学生要学会独立自主构建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成长。
    
    5、问卷统计,只有28.91%的学生除班上同学、儿时伙伴和亲戚外“有很多朋友”,60.11%的学生有少量朋友,10.42%的学生“很少与其他人接触”或“不太喜欢交朋友”。有专家认为,交朋不多并不能说明是交流能力的问题,你认为如何?
    

    陆:交朋不多不能说明是交流能力问题,可能是缺乏交流环境,缺乏交流动力,95后的学生可以认为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上往往非常活跃。但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应该创造环境展示他们的交流能力,更应该通过有效途径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例如,在通识核心课、大类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以及新生研讨课,就是要创造大量机会让学生得以展示。
    
    
6、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从成长的维度来看,真正发生变化的是哪些方面?
    

    陆:从中学到大学,我觉得真正发生变化的应该是自主、自立,但目前的困难在于学生十二年基础教育形成的惯性,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在于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关注乃至过度溺爱。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但更重要的或许应该是学生的“悟道、受业、释惑”,有了这样的转变,成长或许是可以预期的。
    
    我们应该适度改变我们的认识理念,好“考生”未必是好学生,我们也不应该只是培养优秀“考生”,大学就是要努力把“考生”蜕变成为“学生”。浙大不应该成为职业培训所兼出国预备部,我们既不应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应该培养发达国家的普通打工者,我们要培养的是推动国家发展、助推人类进步的未来领导者。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