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美文  博文

中外专家浙大探讨城市交通

发布时间:2014-10-2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吴雅兰 一冰14708


    “限号头几天效果好,后来就又跟以前一样拥堵了,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低碳交通,那低碳交通究竟要实现什么目的,如何才能实现?怎样用实时检测的数据去分配交叉路口红绿灯的时长?”10月13-14日,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系统和交通流理论前沿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紫金港校区举办,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60余位学者围绕智能交通和交通流理论两大主题展开了探讨。
    
    浙大常务副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出席论坛开幕式致欢迎词。
    
    美国两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PravinVaraiya教授、IEEE智能交通系统协会首届个人学术成就奖获得者、希腊克里特工业大学Markos Papageorgiou教授作大会发言。PravinVaraiya教授认为,全局性的交通拥堵源自交通系统的供需失衡,这一点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国情不同,简单照搬欧美国家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恐难奏效,中国需要立足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Markos Papageorgiou教授介绍了团队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车路协同条件下的交通管控方法。许多现有车辆运行模式下无法完成或甚至无法想象的任务,在这个以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上都可以实现。
    
    在“国家973重大项目和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专题”报告中,天津大学马寿峰教授基于行为的视角提出,在低碳导向下,城市交通系统应该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低碳交通是个高度概括的说法,我们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需要政府部门认真考虑的,因为针对不同的目标,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会有差异。而低碳交通的实现过程肯定会对一些行业产生影响,这也需要政府部门来衡量利益关系”;针对目前很多城市在推行限号或限购的政策,浙江大学王殿海教授认为,这一强行遏制普通百姓私家车消费需求的做法并非上策,应该通过资源配置让百姓自动选择少开车,这些资源配置方法包括增加开车的成本,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等。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相继作专题报告,交流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多车道汇流通行能力的解析分析、非线性离散时间交通控制、城市交通信号网络的“最大压力”控制、交通大数据、基于车辆轨迹数据的跟车模型校正、网络流动态的物理学、大型交通网络疏散中的资源调配、交通安全分析、收费道路的收益分布理论、实时高速公路交通状态估计、有限理性的用户均衡等课题。
    
    (吴雅兰 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