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宋画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大学召开,作报告的是12位来自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出乎主办方意料的是,报名人数从最初预设的100人,猛增到1000余人。致辞环节,浙大副校长罗卫东不禁问:看似小众的一个领域,怎么吸引了那么多人来听?
浙大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缪哲教授说,宋画是中国绘画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关系到绘画史如何发展到高峰,又如何转向。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十二位学者一一发表他们最新的研究,其中包括大师级人物——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班宗华先生,作报告的专家中有好几位他的学生。还有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石守谦教授、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大学教授石慢、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纽约大学讲座教乔迅、东京大学东阳文化研究所的板仓圣哲教授等。
石慢教授能说一口很溜的汉语,他在芝加哥大学读大二时选修《中国美术史》时,见到了一幅存放纳尔逊博物馆的宋代画家李成的山水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世界,一方面它是寂寞的,又是壮观的。”至今他仍认为,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最感动他的还是宋画。学术会上,石慢向大家重点分享了文同的《墨竹图》,他认为这幅画体现了庄子的思想与书法的审美,让画家和被画的主题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物”与“我”紧密相连,浑然天成,这代表了绘画开始转向自我表达。
为什么要研究宋画,维斯理学院的刘和平教授也有自己的答案,他说,西方人认识中国的绘画,是从宋画开始的。欧洲国家研究中国古代的物器较多,而西方研究中国绘画的“重镇”在美国,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中国画的学者被宋画所折服。“当时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就被一幅宋代马远的画吸引住了,两个兄弟面对两棵大松树,这样的情境马上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诗歌,我决定这辈子就做宋画的学生了。”
石慢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开设一门《中国古代绘画》的课程,有50位学生选修,“这个数字不小了。”石慢说,中国的绘画对西方人很有吸引力,但讲到欣赏,明代和清代的绘画的欣赏更依赖于画中的文字、书法,相比之下,宋代绘画则更容易从颜色、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切入,欣赏画中的美。他特别称赞了浙大《宋画全集》的编纂工作,“在此之前,公众能够接触到的宋画并不多,《宋画全集》让我们更方便的看到到这些艺术品的细节!”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