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观点  师说

郝柏林:青年人要勇闯生命科学领域

发布时间:2014-11-03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吴雅兰109762


    “生物是物,生物有形、生物有数、生物有理。有数理和计算科学背景的青年人,应当有一部分义无反顾地闯入生命科学领域。”10月2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郝柏林做客浙大理学大讲堂,为200多名本科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命科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讲座。两个小时的报告,80高龄的郝柏林院士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着讲,而这是他短短几天内为浙大学生做的第3场讲座。
    
    结合生命科学的发展史和自己科研工作的轨迹,郝院士跟同学们分享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问题、前沿科技和研究方法。他认为,处理大数据的法宝是粗粒化和视像化,许多科学概念都是粗粒化和视像化的结果。其中粗粒化就是抓住重点,抹掉细节,恰当的粗粒化可以给出严格的结论。“伽利略当年做比萨斜塔实验,他在上面扔不同重量的铁球,助手在下面看是不是同时落地。整个实验过程并不是那么严谨,但他得出了那个著名的结论,就是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精细操作法来做实验,他能得出结论才怪呢!”
    
    1995年嗜血流感菌测序完成,这是第一个测定的自由生活物种。从那时起,基因组测序工作迅速展开。两年后的1997年,郝院士正式转向理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我是做理论物理的,没有生物实验的经验。我想转到生命科学领域去,选择哪条路进去呢?我就想到了细菌。因为做了几十年生物学的人在我‘转行’的那时候,也不过见到了2个细菌的基因组,跟我差不多嘛。”60多岁投身新的研究领域,郝院士觉得一点都不晚,“当然,前期我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1985年我就开始补充生物学知识。后来,又访问国际生物学数据库并下载软件,看了大量资料。”
    
    由此,郝院士总结出了一条经验,“眼高手低”:内心深处总是惦记着重大和根本的问题,但从早到晚下功夫掌握事实、搜集数据、静心思考、反复计算和分析,“用一句北京话来说就是,不管是‘用牙啃’,还是‘用脚踹’,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郝院士认为,基因组测序是永无止境的,以后会越来越简便,也许测一个字母的成本会低于存一个字母的成本,“有朝一日,医生看病开单子,说‘把基因组查下看看’,一点都不要觉得奇怪。各位在年轻的时候就碰上了这么好的发展时期,比我幸运得多。”
    
    “生命科学正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理论和计算注定要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有志者奋勇向前。”讲座结束,留在投影屏上的是这样几行大字。
    
    药学专业的大一学生郑佳垚说,郝院士在专业内容上讲得很深,但在方法论上又很科普化,“我本来就对生命科学感兴趣,郝院士的讲话加强了我的信念。”
    
    
(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