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底,浙江大学在浙大附属7家医院,以及校医院共8家医院中,启动了浙大“好医生、好护士”评选,经过医院海选、评选委员会的首轮遴选,20位候选人名单正式出炉。
海选阶段,钱江晚报健康微信“浙江名医馆”作为推荐平台之一,收到了上万网友的推荐。明天起,评选将进入社会公众网络投票阶段。请关注微信“浙江名医馆”、浙江新闻APP,为你心中的好医生,好护士投上一票。
投票将截至12月15日。关注微信“浙江名医馆”发送关键词“医护”,还有爱心大奖等你来领取。
20位候选人
最大特点是热爱自己的工作
昨日,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20位医生、护士候选人,他们有的从小立志学医,有的是在工作中爱上自己的事业。好多人都说,病治好了,得到病人由衷感谢的时候,感觉最满足。
这20位候选人中,最年长的一位是浙大附属口腔医院的刘丽教授,已经在临床一线工作43年。而10位护士候选人中,有50后、60后、70后、80后,最年轻的是一位1984年出生的ICU男护士张晓健。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曾经是公社中学的数学老师,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考上浙江医科大学,如今在中国名医百强榜上,他被评为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手术全国十大名医。
浙大一院的倪一鸣是中国心脏外科临床领域最高奖“金刀奖”得主、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获得者;自1998年进行第一例心脏移植以来,一直保持着心脏移植的高存活率和全国最短的主动脉阻断时间记录。
浙大一院血液科主任金洁,是国内最牛的血液病专家之一,她的团队找到了一套白血病治疗方案,药费是国际推荐疗法的1/15,疗效却高出12个百分点。
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范顺武,是2012年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他独创“改良胸腰椎前路技术”,解决了前路手术治疗诸多难题,推广应用于全国。
浙大附属妇产科医院大产科副主任王正平,是我省胎儿医学领军人物之一。二胎潮来临,他成为最热门追捧对象。
浙大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陈志敏,是浙江省小儿呼吸科的领军人物,心胸外科主任林茹在浙江率先开展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从2007年至今,她的团队已经抢救了25例患儿,存活率52%,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进入视野的
很多是我们报道过的故事主角
采访这些医生、护士,时间上很为难。像刘丽医生,她白天有门诊,第二天要上课,下了班到家晚上10点还在备课;张建民是外科医生,大部分时间在手术台上,因为又担任着学校、学会的职务,他周末的时间也被工作占据。
7·5公交车燃烧事件时,16名重伤者被送到浙医二院抢救,烧伤科主任韩春茂吃住都在医院,妻子手术他都没时间去探望,经常48小时、72小时地连轴转,最后带领团队创造了零死亡奇迹。
2012年,12岁的孩子爆发性心肌炎,由于ECMO人机不匹配,抢救中7次心脏停跳,林茹医生在ICU呆了整整48小时,直到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为了抢救公交燃烧事件中的伤员,浙二急诊护士杨旻斐连续7天超12小时在烧伤病房工作,下班之后常常直接睡在科室。另一位急诊护士陈水红,因为工作没法自己照顾孩子,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寄宿。
这次的10位好护士候选人,还有一位急诊护士,是邵逸夫医院的邵红玉。10月初,微信“浙江名医馆”上,一篇《给死亡以淡淡的暖意》感动十万网友。邵红玉像亲人一样帮着阿浩准备身后事,阿浩在临终前把两个重要决定都委托给了邵红玉。都说急诊室里看尽人间万象,这些急诊室护士让大家看到了更多正能量。
这是头一回
百万元奖励优秀医生护士
浙大设立百万奖金,奖励优秀医护人员,今年是第一年。虽然最终只有10位得奖医护人员,但从这几位医生、护士身上,肯定能看到这个群体的美好品质。
钱报记者向他们提了3个问题:学医是从小的志向吗?现在有什么梦想?会不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主动告诉病人?
虽然很多人说,到医院工作不是他们幼时的梦想,但是他们都在二三十年工作中爱上了这份事业。
王正平教授说自己幼时的理想是当警察,从医学院毕业时,自己的志愿是外科和肿瘤,但是从1982年被分配到省妇保之后,他在那里一干31年,成为孕产妇心目中标准“暖男”,他曾经抢救过的产妇,如今儿女结婚,还会邀请他去喝喜酒。
陈志敏和范顺武都是1963年出生的,范教授15岁上大学,陈教授是16岁,当时懵里懵懂地报了医学专业,但回头看,两人都觉得医生这个职业非常适合自己。
“做医生很不容易,没有上下班时间、不能好好照顾家人,但从拯救生命中感受到的喜悦,旁人可能无法理解。”浙大一院呼吸科主任周建英教授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帮到病人。所以非典时期,她勇敢地冲进隔离病房,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以及自己高考的儿子于不顾。
很多医生、护士也会把自己的电话、邮箱留给患者,微信流行起来之后,他们还会跟患者交换微信;有些医生,也会有固定的时间,在网上回复患者的提问。所有的行为,只为一点:希望患者恢复健康。
(本报记者 丁颍鹃)20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