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也是文物保护与修复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1月30—12月5日,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一行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访问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罗马大学和罗马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级研究所,考察学习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科建制、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期间,浙大与博洛尼亚大学续签了校际合作协议。
博洛尼亚大学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1088年建校至今已有926年历史;它也是意大利高校中最早采取多校区结构的大学之一,其文化遗产系设在博洛尼亚以东111公里的拉韦纳市,当地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该系前系主任Lorusso教授介绍,文化遗产系与当地的文化遗址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进行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在文物材料鉴定、检测、修复等各个方向组建了高水平实验室。
12月1日,罗卫东代表学校与博洛尼亚大学校长Ivano Dionigi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双方代表就下一阶段两校共建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等进行了专题座谈。罗卫东说,与博洛尼亚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相比,117岁的浙江大学非常年轻。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日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特别在大遗址考古方面,对人才与技术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浙大非常渴望寻求与高水平大学与机构的国际合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履行大学文化传承的责任。浙大与博洛尼亚大学于2009年首次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要探索建立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其中条件最成熟的是文物材料检测与保护这一领域,共建实验室是合作模式之一。双方将就学生交换、教授互访、联合实验室运作模式等方面确立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在罗马大学,罗卫东一行与罗马大学考古系、东方学院和物理系的专家进行了座谈,就大遗址考古现场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曾任罗马大学副校长,现为罗马大学东方学系主任的马西里教授说,抢救性的记录和保护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重要问题,罗马大学在考古过程全阶段记录,GPS等考古方法、考古遗址现场保留、物探遥感方面都有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学校有一部分研究力量正在中东地区开展考古工作,他们非常欢迎浙大的学者也能参与其中。罗卫东说,浙大与罗马大学的合作将侧重于大遗址现场的保护,应尽早建立起学者互访机制,并共同合作申请承担考古项目。
罗马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级研究所是全世界最早设立的现代化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级研究所,成立于1939年,现有文化遗产保护、考古遗址、建筑遗址、教学、数据积累和档案等五个部门,并有材料、化学、生物、物理和环境监测等五个学科实验室,木质文物、皮质文物、纺织品文物、铁质文物等13个修复实验室。这一机构常年进行5年制的本科生培养,并向世界各地输出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技术与人才,已成为世界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一个重量级“技术源”。浙大代表团重点参观了其中的木质文物和古代壁画修复实验室,就下一步进行紧密合作进行了探讨,特别在组织架构、运作模式方面,浙大方面将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
访问期间,浙大代表团还参观了庞贝遗址中正在进行壁画修复的“Mistery Room”,与庞贝遗址管理委员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说,意大利的学者们是在“一切文物都是文化遗产”这一理念下工作的,因为这种高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能够走在一起,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这种模式在意大利极为普遍,为文物保护源源不断提供新的知识与技术支撑。罗卫东认为,与意大利相比,中国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和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意大利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处理问题的专业精神,都非常值得学习。“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把学生带到考古现场,学科的问题在现场得以形成,技术的方法在现场得以掌握。”罗卫东说,学校近年来正致力于把文化遗产研究院建设成为文理交融的工作平台,这种模式在意大利是一种常态。通过与这些高校合作建立起广泛的紧密的合作,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对方在行政运行、资源分配方面的工作模式,调动全校各学科的科学家参与到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这一平台,开展创造性的协同工作,走出一条属于浙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之路。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