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揭开大城市扩张的奥秘

发布时间:2015-07-09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谢梦巧 武坤昊28824


    作者张琳琳,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成果《中国大城市的蔓延测度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研究生优秀成果二等奖
    

    
大城市,指的是那些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中国拥有众多的大城市,占了世界大城市总量中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大城市的不断扩张是当下中国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大城市发展和蔓延的进程中有哪些奥秘?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杭州,它的扩张又有着什么规律,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土地管理系学生张琳琳根据中国特色的大城市发展模式,重新探索和定义了“城市蔓延”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这些奥秘。
    
    城市蔓延,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那些无计划的、低密度的、依赖汽车的郊区外围的发展。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比如耕地被侵占、土地利用低效、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市政基础投入成本增加等等。
    
    目前,国内外知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城市蔓延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边缘扩张”派,即认为蔓延始于大都市边缘,并持续不断地扩张,这种方法主要从土地的利用模式以及开发密度等方面进行测度。另一个是“综合蔓延指数”派,从扩张形态、扩张效率等角度来测量城市的蔓延。张琳琳通过比较这些测度方法并结合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来分析造成城市蔓延的原因。于是,一个全新的城市蔓延测度方案———将人口密度指标与土地利用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出炉了。
    
    根据这一方法,只有当某一城市新增用地既满足土地利用不连续的特征,又满足人口低密度的特征时,才能被认定为蔓延,也就是说,这种蔓延是一种非农建设用地以低人口密度的特征、不连续的形态向城市边缘空间快速、无序地扩张。
    
    初步得出了自己的定义之后,张琳琳基于多时相的遥感数据,结合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等专业手段,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定量地测度了杭州市近30年来的城市蔓延情况。通过研究,她将杭州的城市蔓延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以前,是紧凑型发展阶段,增长相对缓慢,且多发生在已建成区周围;1991~2000年,进入快速扩散阶段,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逐渐形成下沙、滨江两个独立的副中心;2000~2010年,则从扩散向集聚转换,下沙和滨江两个增长极向四周扩散,边缘增长和填充型增长将区块内部的分散区域连接成为连续的组团,副中心与中心区之间的集聚更加紧密。“杭州市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蔓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张琳琳说。
    
    她把这些研究成果制作成了一系列可视化的土地增长对比图,使其更加一目了然。根据这些图像数据,她认为,杭州市的蔓延面积增长速度较快,并呈现由单一中心向多核心扩散的态势,下沙、滨江成为城市空间新的增长极;城市蔓延以边缘增长为主,但土地不连续利用的“蛙跳”型开发却扮演着空间开拓者的角色,尤其是在新的增长极形成过程中,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城市副中心的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但仍呈现为以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向城市外围的低密度扩散的扇形分布。
    
    张琳琳设计的城市蔓延测度方法相对国内外研究来说,具有计算简单、易于推广使用的特点,对于决策的提出、管理手段的选择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后续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个方法的确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中的城市蔓延情况。
    
    “如果将来这个方法能够被运用到更多的大城市研究中,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横向比较,这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城市蔓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促进作用。”张琳琳希望她的研究能为城市管理带去一些有益的参考。(学生记者 谢梦巧 武坤昊
    
    
●专家点评
    
    
余逊达:这篇文章抓住了城市蔓延的两个核心特征,即土地不连续利用和人口低密度,基于此给出了城市蔓延较为准确的定义。该文用一种简单明确、综合时空尺度、却争议较小的蔓延测度方法,并应用这种测度方法对杭州市过去30多年来的城市蔓延进行了测度,对中国的城市蔓延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