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传媒的“混合现代性”

发布时间:2015-07-09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洪长晖,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
    
成果《混合现代性:媒介化社会的传播图景》,研究生优秀成果三等奖
    

    
“现代性”是源自西方的一个概念和过程,指的是启蒙时代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包括思想、文化、科技。通俗地说也就是民族国家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属性与趋势。但是你知道什么是“混合现代性”吗?
    
    从晚清起被迫打开国门开始,中国被强行拉入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也因此现代性这一问题在中国显得越发复杂,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传统儒家思想、“新启蒙运动”西方思想在中国舞台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媒介化社会,媒介成为了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洪长晖试图围绕“现代性”对传播学领域进行观照与梳理。而在探讨这不同层面的媒介传播图景时,洪长晖创造了“混合现代性”这个新词。“混合现代性”指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复杂社会语境中,经历类似上述现代化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和追求,这种特质和追求与西方社会有着巨大的不同。同时,洪长晖在对个体、社区和国家的实证考察中得出结论,“混合现代性”同时也是不同层级的一个规范性指向。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创新,也是这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华语电影的现状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混合现代性”的含义。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纷纷涌入之时,外国力量在华语电影发展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14年后好莱坞电影大量涌入中国,代表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民众———当年上海滩,所谓的时尚就是在市区的电影院看电影,穿着时髦地到豪华舞厅轻歌曼舞,或在南京路的四大超级百货超市购买奢华用品。渐渐地,华语电影似乎走上了与西方世界接续的道路,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加剧。最为典型的就是以电影产业化为标榜的《英雄》模式。此后的《无极》、《十面埋伏》等一系列“中国式大片”也多少复制了《英雄》的成功。可是这种成功没有解决华语电影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问题,只是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被分解为一些碎片再重新组装,因为它的衡量标准来自西方。“电影生产者是以一种放弃内地市场的姿态去满足西方影评人的审美,力求在国际电影界中寻求认可。”洪长晖说。
    
    不过“混合现代性”强调的是对当下的描述和希冀目标的规范。就华语电影发展的层面而言,无论是跨国资本的运作,还是叙事策略的迎合,都是当下的事实,它所揭示出的是一种中国电影的尝试。也正因为如此,洪长晖提出华语电影的未来将是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我觉得这是华语电影乃至中国的国际传播发展中‘隐藏的逻辑’。”
    
    完成这篇论文,有很多研究阻力。一是这是一个具有多维理解的问题域,如何突出自己传播学的视角,将整个研究框定在传播学的范围?二是研究过程中要阅读大量的书目,洪长晖大致统计了一下,他总共阅读了220多本学术著作,其中现代性相关的超过100本。(学生记者 阙昊 史又月
    
    
●专家点评
    

    胡志毅:
论文提出了混合现代性的理论构架和层级构建,从个体、社区、国家三个层面来论述传播途径,表现出论者的结构能力和阐释水平,既有总体描述,又有个案研究,显示出论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论文搜寻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得当,研究框架合理,逻辑结构严密,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