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手机版栏目  要闻

95后这样 “打开”大学

发布时间:2015-08-21来源:作者:22132


    8月20—21日,浙江大学5934位2015级本科新生陆续报到。时代在变,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在变,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着转变,在新生报到现场,记者看到了许多不一样。
    
    带着学分上大学
    

    今年考入理科试验班类的高斌杰和章铮奇在校园一眼就认出了盛正卯教授——浙大本科生通识课《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任课老师之一。高二时,他们就在自己中学的课堂里全程看完了这门课的视频直播,并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两个浙大学分。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学校自2013年起小范围试点同时异地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一门大学里正常开设的课程,通过网络向高中生“直播”,同步的课程进度,相同的考试题目,如果通过课程考试,学生就能“带着学分进大学”。
    
    2013年,浙江一所中学的47位同学选修了浙大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46人参加考试,45人通过考试。高斌杰和章铮奇就是浙大第一批“带着学分进大学”的新生代表。
    
    “与高中的课堂相比,大学的课堂在授课模式和思维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很希望能通过课程的原味呈现和互动,让学生能够尽早地体验并适应这种区别。”陆国栋说,相比于大家熟悉的MOOC,SPOC则是同时异地,更适合在校学生的学习。今年年底,学校将进一步扩大面向高中生的大学先修SPOC课程,并尝试推出浙大的在线学习平台。
    
    也就是说,今后浙大校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生带着学分来报到了。
    
    我的大一怎么办?95后写给95后看
    
    
每个新生寝室收到了一本40万字的《我的大一怎么办》, 30多位浙大师生花了两年时间合力编写完成,是专门写给95后的大学新生看的。
    
    “大学的老师每年都会迎来新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和困惑,而家长们的问题就更多,其中就有很多共性的问题。” 丹阳青溪学园党总支书记吴巨慧老师介绍,两年前,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丹青学园的老师和同学们在2013级本科新生中发起了一场“我的大一”大讨论:新生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讨论征集到了1000多条新生们的疑问。这张“问题排行榜”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十四大类的问题,涉及理想信念、课程学业、能力素养、专业方向、成长规划、情感情绪、寝室生活、社会工作等。
    
    “每一类问题,我们成立专门的师生工作小组,对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解决思路,实现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请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吴巨慧说。“非常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引导学生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绩点,收下我的膝盖吧”,“我眼中的异次猿”、“骚年都是冲破自我的越狱犯”——一个个小标题让记者读起来有点费劲。“没关系, 95后的学生都看得懂,他们平时常用的语言,也是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组织者之一,丹阳青溪学园的分团委书记郑玲玲老师说。
    
    今年年大二的余义丰参与了“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一章的编写,案例分析推翻重来了好几遍:“老师说,不能用‘应该’和‘不应该’这样说教的词语,而是要讲故事,才会有感染力。”余义丰觉得很对,后来,他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书里,“里面有我真心实意的心路历程。”
    
    据了解,这本书除了发放到每个新生寝室,还会发给每一位新生班主任,以及感兴趣的家长。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