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浙大育成系列生物技术水稻新品种

发布时间:2015-10-14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高楚清27944


    秋风起,遍地金。在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浙江大学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繁育基地,由浙大农学院舒庆尧教授领衔的水稻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培育的紫兴101、嘉浙优6218、锡稻3号、江浙优1512等近10个新品种水稻,正一天天黄熟,进入收获季。
    
    
“新品种理论产量普遍增产10%以上,米质优、食味好,其抗性、农艺特性、制种特性等都与推广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相适应。”舒庆尧介绍说,新品种都采用生物分子育种新技术,大大提高了选育优质品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年限。
    
    
这是舒庆尧团队组建水稻育种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联盟以来取得的新成效,也是浙大启动实施的“水稻及主要经济作物育种科技联盟”预研项目取得的新进展。10月12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工程院程顺和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研究员、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等8位专家组成的咨询组现场观摩后表示,浙江大学将生物技术与水稻育种有机结合,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2010年起,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无锡市锡山区共建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在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生物育种领域开展合作。舒庆尧教授带领课题组进驻园区,围绕水稻育种开展种质创新和技术研发,探索育种组织体系创新。
    
    
“生物种业涉及众多学科、依赖多种高新技术,需要顶层设计、团队协作,而不是某个课题组的单打独斗。”舒庆尧认为,要把种质创新、技术研发、田间育种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产业化整个过程形成比较强大的团队,“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创新,才能提高育种的效率”。
    
    
为此,舒庆尧牵头组建了涉及浙大农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的技术力量;与浙江之豇种业公司、无锡—浙大生物种业中心、嘉兴市农科院、山东农科院水稻所、安徽农科院水稻所、湖北农科院粮作所、江西农科院水稻所、江苏淮安市农科院等紧密协作,把浙大技术、人才与企业资金、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一个贯穿水稻育种及产业化全链条的创新联盟。
    
    
“在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方面,我们重点在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基因定向编辑等领域开展研究。”舒庆尧介绍,种质创制后实行一地选育,多点试种;集中创制材料,多点同步选择,多区域应用:在无锡、嘉兴创制DH,配制杂种F1;在杭州开展分子鉴定和分子设计改良;在山东济宁,江苏淮安、无锡,安徽合肥,湖北武汉,浙江嘉兴、金华,江西南昌等地进行选种。“一分为N,很有效果。”
    
    
2013年10月,联盟研发的首个高产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豇浙优201,经农业部稻米品质检测中心鉴定,达到了国家优质米二级。此后,联盟又培育出紫兴101、锡稻1号等优质常规水稻,合作育成了江浙优系列超级杂交稻组合。“嘉浙优6218系单季杂交中籼新组合,已经参加浙江、福建、海南等多省区试或预试,浙江省为第二年区试,有望于2016年通过品种审定。”舒庆尧介绍,锡稻1号已在江苏、安徽预试,江浙优1512也已进入第1年的省区试。
    
    水稻是浙大启动实施的“水稻及主要经济作物育种科技联盟”重点育种作物,该联盟是浙大2015年凝练形成的“16+X”科技联盟预研项目首批启动的项目之一。浙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国平教授介绍说,联盟除水稻外,还将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园艺作物等,开展创制特异种质资源,研发高效育种技术,品种选育与产业化。“联盟的目标,是培育3-5个引领性作物新品种,打造互联网+现代作物育种平台与联盟,带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曾经培育出浙辐802水稻、浙大长萝卜、浙大619油菜、浙农大大麦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品种,近来又创制了一批功能性、环保型作物种质和基因资源,包括在生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分析方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创新联盟定能推进浙大种业、育种再创辉煌。”张国平说。
    
    
刘旭一行在张国平、舒庆尧等陪同下来到田间地头,现场观摩水稻新品种培育情况,深入了解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的进展。专家们对浙大水稻生物育种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对水稻及主要经济作物育种联盟的创新实践表示赞赏,希望联盟把这种综合性大学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进一步明确定位和目标、完善运行机制与分配模式;专家们建议,联盟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国家级平台的结合,围绕太湖流域第三次农业结构调整等开展前瞻性的研究。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