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举行

浙江大学获得四个奖项

发布时间:2016-01-09来源:都市快报


    通讯员 周炜 记者 胡信昌
    
    在这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再次获得好成绩,共获四个奖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获得创新团队奖。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昨天,浙江大学对其中三个项目做了详细解释。
    
    把水泥变得又韧又强
    
    高楼、桥梁、大坝……每一处建筑都离不开混凝土。混凝土建筑一旦出现裂缝,就可能引发重大事故,造成悲剧。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徐世烺课题组,研究的课题与混凝土裂缝有关,而且一做就是30多年。昨天,他们的项目《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徐世烺课题组在国际上首创了“双K断裂理论”为核心的断裂力学理论。徐教授说:“混凝土建筑的裂缝,从开始有裂缝、稳定扩展到失去稳定性造成破坏,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以前人们都用一项指标描述这个过程,不够全面。双K断裂准则,用起裂韧度描述裂缝的起裂,失稳韧度描述裂缝的临界失稳状态,这样就可以针对裂缝不同的状态,判断裂缝是否只是开裂,还是会扩展,做出相应处理。这也为制造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的理论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标志性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国际断裂学报》上,当期杂志一共89页,这篇论文占了81页。”
    
    2012年,南水北调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出现裂缝,长委设计院与徐世烺课题组开展研究,并将从大坝取样的5吨芯材样品运到了浙大实验室。“这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工程,非常重要,大坝加高后,只有提高蓄水位后才能往北京输水。蓄水位提高后,裂缝内水压力就会增大,裂缝如果进一步扩展甚至发生失稳扩展,大坝的安全就会受到重大威胁。” 徐世烺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参数测试后,为设计院提出了合理建议,使得供水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徐教授说,“我们提供了一些措施建议,水坝水位提高,顺利向北京供水。”
    
    徐世烺课题组现在还开发了很多新型混凝土材料。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又硬又脆的混凝土,正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变得又韧又强,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型建筑工程中。
    
    扫除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地雷”
    
    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恶性肿瘤中,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居第一位。异基因(来自于与患者不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根治手段。
    
    不过,这个办法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仍然面临三大困难,就像是三颗大地雷,埋藏在通往健康的道路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10余年研究,扫掉了这三颗大地雷。他们的项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昨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颗大地雷,第一颗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人疾病复发的问题。35%-40%的患者移植后死亡是由复发导致的。课题组针对容易复发的中高危风险病人,提出了抢先治疗的免疫干预技术,在移植后,严密监测病人的微小残留病灶,一旦高于预警值,就抢先输入供者的淋巴细胞,跟残余的“坏细胞”再“打一仗”,有效降低了复发率。
    
    第二颗大地雷,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排异反应。课题组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移植后容易产生排异反应的人,早做准备。黄河教授说,“以前都是患者出现重度腹泻、皮疹等症状,才会被确诊为发生了排异现象,如今,只要通过验血就可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扫除第三颗大地雷,说的是优化了干细胞移植方案。
    
    做干细胞移植,找成功配对的人很难,最理想的干细胞供者是跟患者HLA(决定供者与受者之间相互识别的白细胞抗原)全相合的同胞,如果找不到,患者就得从无血缘捐献者干细胞库中去配对,成功率低而且等待时间长。随着移植技术进步,现在跟患者HLA半相合的亲属,也能作为干细胞供者,这使得几乎100%的患者能够立即找到合适供者。但HLA半相合移植难度太大,很多中心尝试后效果不佳甚至失败。黄河教授的课题组,通过一系列手段,优化了这一干细胞移植的方案,让移植效果变得更好。
    
    科研团队扫除了这三颗地雷,创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技术体系,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的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他们的技术,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在接受移植及后续治疗后,还产下了一对龙凤胎。目前,黄河课题组的“扫雷”工作仍在继续。
    
    “互联网+”下
    
    浙大教授研发出了智慧农场
    
    传统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庄稼的灌溉、施肥、施药,都是农民凭经验操作,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水、肥、药浪费严重,食物不安全,环境污染也厉害。
    
    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10多年来一直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展智慧农业研究,打造智慧农场。昨天,他们的科研项目《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何勇教授说,他们的项目,主要有三大关键技术难题。一是快速搜集农田作物的信息,第二是把信息稳定传输给“总部”,第三是“总部”根据最新信息作出精确管理。
    
    在搜集信息上,何勇教授研制了很多新型的检测设备。一个像理发店里离子烫一样的夹子,夹住农作物叶子,刷一遍,就可以知道叶子的面积、上面虫斑、病斑的大小。一个小推车,底部有探测器,在农田里推一下,可以获得土壤的盐分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精确管理农作物的依据。
    
    课题组研发出了适应农业复杂环境的新型通信网络,比用现有的无线网络更加节能和稳定,农田里的信息能及时传递到“总部”。“总部”根据实际测得的信息,计算出需要的水、肥、药、温度等因素,通过农场里的设备自动施肥、控温、灌溉、喷药,保证农作物有最优的生长环境。
    
    何教授说,今后我们的农场会更加智能,也更加轻松。农作物缺水了,系统会自动灌溉,农作物养料不足,系统会自动施肥。养鱼的人都知道鱼塘最怕缺氧,缺氧往往发生在凌晨,通过新系统,可以快速知道鱼塘已经缺氧,氧气泵会马上工作,为鱼儿送上氧气。
    
    何勇老师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已经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覆盖了粮油、果蔬和花卉等多种农作物,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累计新增产值28.5亿元,经济效益很好,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对生态环境保护也非常有意义。
    
    (2016-1-9)